|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铁岭市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铁岭市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
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铁岭市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年)(1.0版)》,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重点任务和目标
以工业高质量发展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新型原材料等8个重点产业,加快建设数字铁岭、智造强市。
专栏一 重点产业 |
支持8个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4年实现以下目标,即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 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80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产业达到80亿元;传统能源产业和可再生能源产业,发挥传统能源 兜底保障作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力争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达到300万千瓦以上; 新型原材料产业达到100亿元;生命健康产业达到15亿元;数字产业,数字经济发展达到全省平均水平; 节能环保低碳产业,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研发、推广循环经济关键技术, 推进节能环保制造业和服务业集聚发展。 |
(一)改造升级“老字号”
1.推动老企业智能升级。聚焦汽车、煤机、机床、输变电、轻工等5个领域,推动规模以上工业老企业全面实施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实现业务、数据和设备上云上平台。到2024年,培育20个数字化车间、10个智能工厂。
专栏二 老企业智能化改造重点领域 |
汽车行业。提升专用车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智能化、个性化生产能力,推动汽车企业引入全自动压接机、全自动焊接机,在工艺检测、器件喷涂等环节引进工业机器人,开展生产车间柔性化改造。 煤机行业。改造数控车床,发展智能焊接和智能喷漆。推动焊接机器人、自动计量、资源计划信息系统的使用,对全线设备运行信息进行实时采集、传输、存储、分析,最终实现生产线的自动识别、自动加工。 机床行业。重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工业网关的使用,促进生产设备与操作系统的互联互通,推动业务应用上云,积极引进使用MES、ERP等先进信息系统。 输变电行业。提升头部企业配套能力及智能成套装备生产能力,普及应用车铣复合加工中心、机械手臂、自动翻转台等智能装备,推动高效、稳定工业网络的应用。 轻工行业。提升生产线智能化水平,推动企业普及应用数据采集、维修管理及数字化车间运营等自动化生产工艺设备。 |
2.推动老企业服务化转型。结合产业结构和工业发展模式,重点在工业设计、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供应链管理、节能环保服务等主要方向,鼓励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推动个性化定制、柔性化发展。到2024年,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3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个。
3.推进老设备更新改造。围绕变压器、电机、风机、泵等4类重点用能设备开展节能监察和诊断,淘汰更新高耗能低效率落后设备。通过增加高灵敏度传感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等智能设备,提高老设备的数字化、信息化处理能力。鼓励企业使用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先进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到2024年,人均工业机器人装机量达到150台/万人。
4.加快老矿山老城区绿色转型。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保理念,助力我市矿业转型升级,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对历史遗留废弃矿山要采取吸引各方投入方式,多渠道筹措治理资金。将符合申请补助资金的项目列入年度闭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计划,积极争取补助资金;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式治理。推动智慧矿山建设,支持我市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推进铁岭县、调兵山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开展独立工矿区基本情况调查。推进工业老城区智慧升级,推广应用装配式建筑,推进集中供热企业兼并重组,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到2024年预计建成35个绿色矿山,治理废弃矿山1910亩。
5.加快老品牌振兴发展。推进“辽宁老字号”寻找、挖掘和申报工作。对认证联盟成员机构开展的“辽宁优品”认证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做好获证后的监督检查工作,依法对辖区内的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开展监督检查。积极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引导企业参与品牌价值评价,鼓励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和市长质量奖,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到2024年,振兴工业老品牌3个。
(二)深度开发“原字号”
1.做深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扎实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高质量发展,依托我市农业产业基础和优势,重点培育粮油、畜牧、特色产业“三大产业集群”和玉米、水稻、生猪等“十大产业链”,突出强链、补链、延链,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到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80亿元,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提升至1.8:1。
专栏三 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领域 |
粮油加工。推进粮油加工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推动粮油产业向优质化、绿色化、精深化方向发展,做强玉米、稻谷产业,延伸大豆、花生等油料加工,打造优质特色食品加工。到2024年,全市玉米 年产量稳定在380万吨、水稻年产量稳定在35万吨、大豆年产量稳定在2万吨以上、花生年产量稳定在11万吨。 畜禽及肉类加工。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加快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扩大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提高产品附加值。到2024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85万吨,畜禽规模化养殖比例达到60%左右。 饲料加工。进一步优化饲料工业布局,实施无抗饲料、低氮饲料、饲料质量安全示范项目,加强新型饲料添加剂的研发。到2024年,饲料加工能力达到480万吨左右。 果蔬加工。积极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提高优质专用果蔬产品生产能力,加快冷链物流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果蔬加工。到2024年,蔬菜总产量达到90万吨,水果产量达到24万吨。 |
2.补齐建材产业链条。鼓励水泥企业应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技术、余热利用技术,提高能源梯级利用水平。依托骨干企业,重点发展具有隔音、防水、防火、抗震等功能的新型墙体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鼓励引导企业开发装配式建筑产品。到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建材企业产值达到60亿元。
(三)培育壮大“新字号”
1.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围绕新能源汽车、航空装备、数控机床领域,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飞机零部件、五坐标双龙门数控加工中心。到2024年,高端装备占装备制造业比重提高到25%。
2.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发展5G 系列通信光缆、特殊用途铝合金电缆、高分子电缆材料等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引进电子信息制造产业项目落户。鼓励企业搭建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扩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规模。到2024年,培育一批优质电子信息企业,提升软件与信息服务水平,全部规上企业注册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
专栏四 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 |
光纤光缆。采用WBP干式技术,研发光缆直径闭环自动控制系统,重新设计光缆各单元结构,与光纤光缆制备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共同开发生产5G高容量轻便系列通信光缆。 工业互联网。加快5G网络推广应用,鼓励企业实施内网改造,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场景应用规模,推动典型场景试点示范。培育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提升工业APP研发能力。完善网络安全防控措施,提升工业网络、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工业数据等安全保障能力。重点推进国投生物能源(铁岭)有限公司生物燃料乙醇智能工厂项目。 |
3.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依托铁岭梅花鹿、五味子等中药材资源优势,重点发展具有补充营养、提高免疫力、抗疲劳等功效的保健食品,针对“三高”人群开发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减肥等功能性食品。鼓励西丰道地药材产区发展现代中药,加快构建以大健康食品为主的大健康产业集群。到2024年,全市规模以上医药企业产值达到10亿元。
4.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积极开发全市风能资源,加快推进2020年100万千瓦风电项目和2021年200万千瓦风电项目开发建设。有序推进全市光伏发电项目建设,重点支持屋顶分布式光伏平价项目,积极推进昌图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项目。到2024年,力争全市新能源装机达到300万千瓦以上。
5.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推进研发设计、知识产权、检验检测、科技成果转化等高技术服务。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省、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发展现代金融业,推动信用评级、资产评估、法律、会计等相关中介服务机构集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构建物流枢纽体系和物流大通道。鼓励充分利用工业遗存大力发展工业旅游,积极推动工业文化传承和发展。
二、重点工作
(一)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1.优化创新生态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相关政策,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激发创新潜能。修订《铁岭市科技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扩大科研单位经费使用自主权。积极推荐申报省重点实验室、实质性产学研联盟和中试基地项目等创新平台项目,打造良好创新发展生态。
2.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我市重点产业,积极推荐申报省“揭榜挂帅”项目。加大原始创新力度,支持基础性、应用性研究,推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和首版次软件的应用推广。
专栏五 “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重点方向 |
装备制造业。突破航空主轴轴承自动化锻造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汽车高性能镁合金方向盘骨架轻量化、超高压磨料水射流钢轨打磨修复、冷态切割抢险救援消防车、 电动汽车高压连接器用高强高导铜合金棒线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数控机床数控刮刀机专用机床的研制等关键技术,突破阀门高水头超大口径水轮机进水阀技术。 电子信息制造业。突破5G高容量轻便系列通信光缆生产技术。突破石油管道内智能机器人通讯系统研发关键技术、突破板材智能检测关键技术,突破智能水务管线检测系统、 嵌入式燃烧器熄火报警模块与燃炉燃烧分析监控系统技术。 新材料行业。突破可伐合金、镍合金和钛金属的层状金属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生物机械浆研发技术。 |
3.加快科技成果本地产业化。深化院地、院企、校地、校企合作,积极推动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壮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人才队伍,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组织开展成果转化撮合对接活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积极推荐申报省“带土移植”项目,为我市引进科技人才。
(二)推进企业技术改造
4.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围绕我市装备制造、原材料、农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全面摸排掌握相关企业,特别是规上企业技术改造意愿,引导企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方向发展,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入,持续推动工艺革新和装备升级。每年滚动实施50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
5.加快数字化改造。支持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行业重点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生产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数字化改造,推进数字化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仓储、经营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深度应用,不断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6.推进节能降碳改造。支持原材料、电力行业重点用能企业对现有的工艺和设备实施技术改造,加快推广先进节能、节水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低碳工艺革新,实施降碳升级改造,支持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规模化、高端化利用,发展资源综合利用产业。
(三)加快数字赋能增效
7.扩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规模。以二级节点平台为支撑,为企业提供标识创新应用服务及标识解析解决方案,加快工业互联网“万物互联”的进程,提高企业制造效率,实现产业链广泛互联互通,助力制造业在标识解析基础上高质量发展及工业制造体系转型升级。
8.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征集制造业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联合软件服务商、系统集成商为企业开展智能诊断服务,针对企业痛点和堵点,提出整体解决方案,推动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以及5G全连接工厂建设,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创新应用场景,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9.加强平台体系建设。鼓励头部企业、链主企业建设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发挥标杆示范引领作用,贯通供应链、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打造新型企业工业互联网生产组织体系和商业模式;鼓励中小企业对接行业级优势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企业智能化转型升级。实施企业上云,实现业务、数据和设备上云上平台。提高工业APP研发能力,围绕产业招商以及对接交流合作,推动一批项目落地,逐步形成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
专栏六 数字赋能重点方向 |
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新模式新业态; 以全场景的数字化加快行业的转型发展。重点推进辽宁尼尔科达环保材料有限公司“5G+智慧工厂”生产线技术改造项目、辽宁兴东科技有限公司智能工厂改造项目等。到2024年,培育30个数字化改造项目。 优化产业发展生态。围绕工业互联网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构建,扩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规模,鼓励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和工业APP研发能力提升。 重点推进国投生物能源(铁岭)有限公司生物燃料乙醇智能工厂项目。到2024年,为100户企业开展智能诊断服务。 |
(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10.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分行业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推动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特别是在钢铁、石化、电力等重点行业建设绿色低碳示范工程项目。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关于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产能置换及项目备案的相关规定。深挖节能降碳技术升级潜力,综合施策,带动相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水泥错峰生产常态化,合理缩短水泥熟料装置运转时间。
11.推进产业绿色转型。推动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打造绿色先进典型,引领工业绿色转型发展。鼓励企业开发绿色设计产品、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推进绿色工业园区建设。实施重大工业节能专项监察和企业节能诊断,引导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五)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
12.推动产业基础再造。聚焦“卡脖子”问题,积极征集企业重大技术需求,择优向省有关部门推荐,争取获得省有关部门的资金支持。支持构建由企业做“盟主”、利益为纽带、有明确市场目标的实质性产学研联盟,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围绕全市的重点产业、优势产业,依托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择优向省和国家推荐,依托平台开展创新活动,提升产业持续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重点关注支持企业技术能力提升和产业化项目,精准服务企业,帮助企业争取资金政策。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培育工作,强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引领作用。提升我市工业企业创新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培育辽宁省工业企业创新产品,促进工业企业创新产品推广应用。
13.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自主可控。围绕产业链核心零部件短板和弱项,对接要素资源,构建动态供应体系,增强重点产业链抵御风险能力。全力做好农产品、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供给工作。组织产品对接活动,提高本地协作配套水平。
14.推动产业链间协同发展。以农业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加快涉农工业全面升级。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企业智能转型升级,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 促进企业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15.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借助沈阳区域性国资国企综合改革试验引领全市国资国企改革全面升级。推动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集中,聚焦巩固粮食安全,提升国计民生和公共服务支持保障能力,推进国有资本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培育市属国有企业集团竞争力。按照“三因三宜”原则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央地协同发展,提升市属国有企业活力动力。
16.培育壮大头部企业。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上市融资、项目建设,提高引领带动作用。鼓励企业参与或主导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对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帮助协调上级部门推荐专业标准化委员会;对参与制修订地方标准的企业,缩短标准制定周期。支持在铁军工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头部企业牵引作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产需对接合作,形成产业融通、企业协同的发展格局。
17.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引导培育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按照《国家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坚持分层分级指导,坚持动态管理和精准服务,加大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力度,逐步完善服务体系和政策支持,从而推动民营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推动企业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发展,梯度培育“雏鹰”“瞪羚”企业。壮大掌握核心技术、专利密集度高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24年,雏鹰企业达到65户,瞪羚企业达到35户。
专栏七 优质企业梯度培育重点方向 |
“专精特新”企业。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支持专注于细分市场、聚焦主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 能够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配套产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2024年, 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总量达到18户左右。单项冠军企业。开展省级单项冠军企业遴选工作, 支持入选企业成长为专注于制造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在国际 市场拥有较强市场地位和较高市场份额的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
18.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大对接产业链、供应链转移,推进沈铁产业链分工协作,依托我市现有的食品加工和农业发展优势,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紧盯头部企业,开展精准招商,做大做强铁岭传统农业。聚焦我市确定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和新基建领域产业,加大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客商的拜访力度,加快推进洽谈项目签约落地。针对各县(市)区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策划好特色主题招商活动,突出活动实效。
(七)推动企业创新管理
19.加强中小企业人才培养。参加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组织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和企业管理层专题培训,弘扬企业家精神,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20.推广企业精益管理方式。采取集中实训、对标游学等方式,开展精益管理培训。组织开展“精益管理进千企”活动,为企业提供咨询诊断和信息服务。支持企业实施精益管理咨询项目,组织企业申报精益管理示范企业,加大典型经验宣传。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市政府领导牵头抓,行业部门专班抓,具体项目专人抓,上下贯通、协同发力的工作机制。市智造强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全市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工作,协调跨地区、跨部门重要事项,指导各部门、各县(市)区扎实推进工作,加强督导调度。
(二)全面优化营商环境
坚持用市场化手段、法治化观念推进结构调整。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实施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推行简易注销程序,畅通准入准营和退出通道。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深化证照分离改革,推进照后减证。依法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有效治理恶意拖欠账款和逃废债行为。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充分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资源要素保障
引导资源要素向“三篇大文章”倾斜,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和社会资本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坚持力量向项目集中、资源向项目集聚、政策向项目倾斜。推动工业用地实行“标准地”出让。优化园区服务功能,完善“专精特新”企业育成体系,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保护能力,加快知识产权转化运用。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加大对制造业企业信贷投放力度。落实企业上市扶持政策,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发展。鼓励制造业企业在银行间市场融资。
(四)加强行业管理
加强规范公告管理,严格行业准入,对标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提高限制类产能退出门槛,提高能效标杆水平。依托行业学(协)会和联盟组织,积极开展会展赛和供需对接活动,促进上下游合作交流。推进质量强市建设,强化质量品牌创建,推进品牌价值评价和省级质量品牌提升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辽宁产品质量对标行动,宣传推广优质“辽宁制造”。推行高端品质认证,实施“同线同标同质”工程。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强化标准化战略,充分释放标准的引领作用。
(五)优化财税政策支持
精准落实制造业增值税期末留抵退税,高新技术企业、中小企业减税降费等政策,切实助企纾困。主动与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做好衔接,积极争取“数字辽宁、智造强省”专项资金,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数字化转型提升。
(六)提升人才支撑能力
积极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和产才融合平台,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安居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养老等“保姆式”服务。贯彻落实《铁岭市推进人才集聚的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开展我市优秀专家和青年拔尖人才评选工作,遴选一批在工业、农业、教育、卫生和文化等各领域的优秀人才。实施“带土移植”专项,引进项目、技术和团队,来铁进行揭榜攻关、创业发展。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高技能人才待遇,弘扬工匠精神,塑造“辽宁工匠”品牌。积极推荐申报“兴辽英才计划”和“带土移植”专项,为我市引进高科技人才。
(七)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推动落实
制定年度任务清单,明确工作目标、具体任务、时间节点,着力提升把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战略要求转化为具体项目和行动的能力。围绕“三篇大文章”重点任务谋划推进一批具有代表性、引领性的高质量项目。坚持用工程化的思维和方法推动工作,形成系统合力,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
一、背景和过程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铁岭市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专项行动计划(2021—2023年)(1.0版)》,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二、主要内容
(一)重点任务和目标
主要分为三部分: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和培育壮大“新字号”。
改造升级“老字号”要以推动老企业智能升级和服务化转型为目标,同时加快老设备更新改造速度,推动老矿山老城区绿色转型,振兴老品牌协助发展。
深度开发“原字号”以做深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补齐建材产业链条为主要发展目标。
培育壮大“新字号”不仅要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还要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
(二)重点工作
重点工作主要包括七部分: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加快数字赋能增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推动企业创新管理。其中每个部分包含以下内容: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要求优化创新生态建设、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科技成果本地产业化;
推进企业技术改造要求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数字化改造、推进节能降碳改造;
加快数字赋能增效包括扩大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应用规模、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加强平台体系建设;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包括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推进产业绿色转型;
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包括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自主可控、推动产业链间协同发展;
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包括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培育壮大头部企业、梯度培育优质企业、强力推进招商引资;
推动企业创新管理包括加强中小企业人才培养、推广企业精益管理方式。
(三)保障措施
主要包括以下七方面:完善工作机制、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强化资源要素保障、加强行业管理、优化财税政策支持、提升人才支撑能力、清单化、项目化、工程化推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