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量: 来源:铁岭市卫健委 时间:2025-09-29
秋风起,短袖还没来得及收,却被蚊子叮出一串红疱?别以为夏天过去就和蚊虫绝缘,那只带着黑白条纹、叮人又狠又痒的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正借着秋凉开启“年终冲刺”模式。比起夏蚊,秋后的“花蚊子”更具攻击性,防控疏忽可能埋下健康隐患。
一、为啥秋蚊“战斗力”反增?
不少人疑惑,降温后蚊子为啥反而更凶?这源于白纹伊蚊的“生存智慧”:
-吸血为“传代”:雌蚊需大量吸血获取蛋白质,才能完成产卵使命,而其卵要在积水中孵化。秋季25℃-30℃的温湿环境正适合繁殖,为了留下后代,蚊子叮咬欲望会飙升。
-储能耗冬:白纹伊蚊以卵的形式越冬,厚实的卵壳能抗寒抗干数月,待来年积水出现再孵化。雌蚊必须在入冬前拼命吸血,才能保证卵的存活能力。
-病毒“载量”高:存活数月的秋蚊,可能已叮咬过病毒携带者,携带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病毒的概率远高于夏蚊,传播风险随之攀升。
二、被“花蚊子”盯上,警惕这些信号
白纹伊蚊叮咬后不仅会引发红肿、奇痒的皮炎,更危险的是传播蚊媒传染病。以登革热为例,典型症状可总结为“高热三痛三红一疹”:
-突发40℃以上高热,持续不退;
-伴随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骨骼关节痛;
-出现面红、颈红、胸红的“三红征”;
-四肢、躯干或头面部浮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疹。
更值得注意的是,白纹伊蚊能通过卵传递病毒,即便越冬后孵化的新一代蚊子,也可能携带病原体继续传播疾病。
三、防蚊灭蚊,抓住“三个关键”
对付秋蚊,与其被动驱蚊,不如主动防控,这三步必须做到位:
1.清积水:从源头“断子绝孙”
蚊子幼期全程离不开水,哪怕一个矿泉水瓶盖的积水,都能孵出几十只蚊子。要定期开展“翻盆倒罐”行动:
-清空花盆托盘、水桶、废旧轮胎等容器积水;
-水生植物每周换一次水,冲洗根部避免虫卵附着;
-雨水井、地下室集水井等无法清除的积水,可投放灭蚊幼缓释剂。
2.守家门:筑牢“防蚊屏障”
秋蚊会因昼夜温差大潜入室内取暖,家庭防护不能松懈:
-检查纱窗、纱门是否破损,及时修补漏洞;
-优先用电蚊拍、蚊帐等物理方式灭蚊,必要时使用含安全成分的蚊香、驱蚊液;
-地下室、车库、楼梯间等阴暗潮湿处,可请物业进行滞留性喷洒灭蚊。
3.外出防:避开“蚊虫陷阱”
秋户外活动增多,尤其国庆出行需做好防护:
-穿浅色长衣长裤,白纹伊蚊对深色衣物更敏感,浅色能降低60%被叮咬概率;
-选择含避蚊胺、派卡瑞丁等成分的驱避剂,均匀涂抹暴露部位;
-避开黄昏、黎明等蚊虫活跃时段,减少在草丛、凉亭、水池边久留。
别让“秋蚊子”毁了好时节!做好防蚊灭蚊,既能避免叮咬骚扰,更能减少疾病传播风险。转发给家人朋友,一起筑牢秋季健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