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铁岭市卫健委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0日
孔毓博委员、王宏平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优化基层医疗机构人才引进留用机制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卫生健康委把加强基层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卫生健康工作的“一号工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断加强乡村医生人才队伍建设。
一、基本情况
我市共有89个乡镇、1176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28.8万。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87家、村卫生室1718家,其中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村卫生室1406家。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共有卫生技术人员724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542人,注册护士1222人,乡村医生2636人。
二、工作措施
1、深入调研,出台政策文件。2023年2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了以基层为重点,健全适应乡村特点、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体系的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把脉基层,铁岭市卫健委臧丽君主任带队,对全市8个县(市)区,20家乡镇卫生院、50多家村卫生室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摸底,形成了《铁岭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现况调研报告》,对全市乡村医疗服务体系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调研报告》呈报市委、市政府后,引起了主要领导的高度关注,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市卫生健康委联合10部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强化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的实施方案》(铁市卫发〔2024〕21号)。《实施方案》从建强县域内医疗卫生体系、加强乡村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运行机制、提高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四大方面,十五项具体措施推进落实,为进一步解决乡村医生待遇问题提供政策保障。
2、通过实施强基项目,提升我市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确定了建强全市20家中心乡镇卫生院的强基行动目标,通过中心乡镇卫生院能力提升辐射带动周边乡镇村医疗卫生能力整体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市投资1100万元,已建强的11家中心乡镇卫生院,诊疗环境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科室布局更趋合理、医疗水平显著提升、辐射能力持续增强,基本满足了群众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家门口”看病就医需求,农村群众就医满意度明显提升。2025年又将建强5家中心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列入民生实事项目。
3、加强基层人才培养。2023、2024年全市乡村医生委托定向培养18人,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3人,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公开招聘2人。从2022年起,市卫生健康委每年划拨30万元专项资金,举办全市乡村医生集中培训班,2023年、2024年共集中培训621人。同上海市杨浦区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结对帮扶关系,长期对我市进行线上、线下指导培训。
4、优化布局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本着宜乡则乡、宜村则村的原则提升单体规模和服务辐射能力,在确保村级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的基础上对于不适宜单独设置卫生室的行政村,通过邻村合建共用或乡镇卫生院定期巡诊、派驻、邻(联)村服务等方式进行优化整合。2024年,优化整合村卫生室162家。
5、加强信息化建设。铁岭县建立了医共体信息化平台,实现了放射远程医疗下级检查与上级诊断、远程会诊、上下转诊等功能。心电远程共享已覆盖全部14家分院和20多家村卫生室。为切实提高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信息化水平,铁岭市卫生健康委重新部署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家庭医生签约系统,新系统完善了统计汇总、批量操作、错误提醒等功能,增加了业务操作提示、绩效考核、身份验证等功能,同时把医共体牵头医院设置为管理员账户,医共体牵头医院可统筹管理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全市共组建1366个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共3364名家庭签约医生。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医疗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资源短缺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并存,全市村卫生室的房屋产权大多数为个人,县、乡、村一体化管理推进缓慢,存在药品短缺、诊疗设施老旧、业务用房和诊疗环境差等诸多问题。
二是基层人才面临总体数量不足、水平偏低、队伍不稳定情况较为突出。我市乡村医生为2636人,其中取得执业(助理)医师的只有233人。乡村医生年龄老化,60岁以上的478人,占比17.2%,其中70岁以上172人,占比6.2%。由于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机构待遇低、生活配套设施不足,基层卫生人才招不来、留不住,2024年全市招考大学生村医竟无人报名。
三是政府投入保障不足。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建设缺少资金(建立县域医共体综合平台预计投入1000万元资金),操作系统、分级诊疗、业务协同等信息化功能是紧密型医共体建设的基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基本药物补助资金等上级专项资金未能按时足额发放,严重影响乡村医务人员工作积极性和工作质量。2024年资金到位率为57%,拨付到村卫生室的仅为12%。
四、下阶段重点工作
1、引进乡村医疗卫生人才
一是指导各县(市)区从区域医疗发展角度,科学制定《基层人才“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实施方案》,鼓励各县(市、区)通过县域医共体统一招聘大学生乡村医生,在编制保障、学历、执业资格、职称等方面给予激励措施。被聘用大学生乡村医生编制和人事关系逐步将实现乡村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纳入乡镇卫生院或县级医疗机构职称评聘。积极开展乡村医生学历教育等工作,促进乡村医生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适当降低招聘门槛招聘乡村医疗机构技术人员。鼓励和支持大学生乡村医生在职提高学历,教育部门统筹各级医学院校教育资源,为其提供学历提升教育机会。通过成人高等教育、全日制脱产学习等方式,提升在岗大学生乡村医生的学历水平,让大学生乡村医生获得的本专科毕业证书,作为晋级、晋职以及医疗卫生单位入编考试或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依据。此外,工作成绩优异者,还有机会到上级医院工作。
2、保障工资待遇,足额下达上级补助资金
要通过明确村医工作任务并保障其工资待遇,大学生村医工资由乡镇卫生院或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予以保障。按时拨付基本公共卫生资金、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推进村卫生室医保定点管理,实施一般诊疗费用保障村医业务收入。尤其是要留住新获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
3、加强能力提升培训
开展乡村医生能力培训项目,不断提高乡村医生医学综合能力和实践技能,为大学生乡村医生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创造条件。加快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培养,优化整合后取消的村卫生室,服务功能要由上级乡镇卫生院承接,确保服务全覆盖。
4、加快推进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
市级层面升级完善市全民健康平台,通过建设完善全市家庭医生签约系统、居民健康档案管理系统、基本公共卫生系统功能,实现区域健康信息平台共建共享,并与省平台数据互联互通。县级层面医共体统一建设平台,建立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远程影像、检查检验、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等中心,推进县域内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推广电子病历在县域尤其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普及应用。逐步推进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完善村卫生室信息化服务功能,加强对乡村医生服务的培训与管理,促进服务能力提升。
5、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项目
通过开展切实可行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鼓励乡村医生为村民提供多样化的健康服务,建立可持续、满足群众需求的付费机制,切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到位、功能到位、服务到位;保证家庭医生多劳多得、保证签约群众满意、保证提高签约群众健康水平。通过建立完善的家庭医生签约付费机制提高乡村医生收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基本服务包)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医保基金、居民三方共担。其中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照每人每年30元列支,医保基金按照每人每年20元列支,居民个人承担部分由签约医生和签约居民协商收取。乡村医生开展的除基础服务包之外的特设服务费,按照价格主管部门公布的价格政策执行。为了我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提供信息化支撑,铁岭市卫生健康委重新部署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家庭医生签约系统,系统于10月20日正式上线,新系统完善了统计汇总、批量操作、错误提醒等功能,增加了业务操作提示、绩效考核、身份验证等功能,乡村医生可通过信息化手段做实做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确保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履约到位的前提下,及时拨付家庭医生签约核定的基本公共卫生资金和医保资金,提升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使百姓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