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九届二次会议第921027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六品”同研 让铁岭大米香飘全国

来源:铁岭市农业农村局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4日

中国民革铁岭市委员会:

  贵团体提出的《“六品”同研 让铁岭大米香飘全国》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建议中对铁岭水稻种植悠久的历史、铁岭大米品牌的基础予以了积极的肯定,也指出了铁岭水稻生产加工、品牌培育建设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从品种、品质、品相、品类、品味(位)、品牌入手,‘六品’同研,持续提升‘铁岭大米’的影响力,让铁岭大米畅销全国、香飘全国”的建议,建议很具体、很科学,有针对性和实操性,符合铁岭实际,对铁岭水稻产业发展、“铁岭大米”品牌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一、认清稻米发展现状

  (一)生产现状

  铁岭地处北纬42度,是世界公认的“农作物种植黄金带”,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造就了铁岭大米优良品质。目前铁岭市境内有31个乡镇,490个行政村种植水稻,水稻播种面积56万亩,产量6.3亿斤。全市稻米类绿色、有机认证达20个,机械化耕作面积达90%以上,植保面积达85%以上。水稻品种包括粳优653、天隆619、美锋336、沈稻529、五优稻4号及辽星系列、沈星系列等。大米品类包括绿色发、有机、富晒大米等。铁粳11、粳优653荣获全国优良食味粳稻品评特等奖,

  (二)加工现状

  目前铁岭稻米初加工规上企业有铁岭市绿荷工贸连锁有限公司、开原市周氏米业有限公司、铁岭市制米有限责任公司等3家,精深加工规上企业有辽宁奥瑞金食品工业有限公司、辽宁小王子食品有限公司2家。大米产品包装各异,规格不一,“铁岭大米”地理标志没有得到推广应用。

  (三)品牌现状

  一是品牌现状。“铁岭大米”2008年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原国家工商总局),2018年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原国家质检总局),“秋谷坊大米”“铁稻大米”“绿荷大米”被评为辽宁省知名品牌。二是品牌建设。2021年开始组织申报“铁岭大米”农产品地理标志,但由于农业农村部暂停了受理,此项申报搁浅。三是品牌宣传。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大型农博会、农交会、推介会展示展销“铁岭大米”品牌产品,利用“铁岭大米”品牌活动提升市民对品牌的认知度,利用“铁岭大米”品牌宣传视频片全维度展现铁岭大米的优良特性,提高“铁岭大米”品牌的美誉度。

  (四)存在问题

  一是品种混杂。各县区、各地域所种植品种较多,种质结构复杂,参差不一,好种质研发后劲不足,培育和推广力度不够,农户选育过程缺乏有效指导,致使市场前瞻性较弱,难卖好价钱;二是品质差异。市场监管有死角,个别存在抛光米、打蜡米,存在以陈充新、以次充好现象,破坏了铁岭稻米声誉,难以在消费者中树立高贵的品质形象,直接压制产品价格,影响农户收益;三是品牌不亮。主要是推广力度不够,知名度小,宣传不到位,缺乏宣传手段,宣传推广专项资金不足,“铁岭大米”品牌难登国家媒体平台展示宣传,相比“五常大米”“盘锦大米”的宣传投入差距甚大,品牌价值也天壤之别;四是拉动力弱。全市稻米加工规上企业只有3家,稻米精深加工规上企业只有2家,主产区生产的稻米就地加工转化需求薄弱,导致铁岭大米被低价收购贴牌现象严重,好米无好价,制约了稻米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年年萎缩在所难免。

  二、明确工作任务

  (一)培育优良品种

  建立健全以水稻品种创新、种子市场、种业主体为主线的大数据平台,强化面向各级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和农民的综合智能服务。建立品种审定、品种区域试验、种质资源、市场监管、品种推广等信息系统。引导种业龙头企业或产业联盟构建育繁推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实现种业企业育种技术数字化,实现品种推广智能化、精准化。加快“经验育种”向“精准育种”转变。确定2-3个优质主推品种,形成单品规模化效应。

  (二)提升稻米品质

  健全“铁岭大米”生产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强“铁岭大米”生产环境监测,加大种子、农药、肥料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从源头控制产品生产的品质和质量。加工方面,要严格工序操作,创新研发新产品,提高营养元素含量,提升口感。建立“铁岭大米”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从种质端入手,建立育苗、生产、植保、收获、加工、存储、运输等全过程大数据平台,让更多的铁岭大米产品实现质量安全溯源。同时加大执法检查力度,从制种到生产加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让消费者吃到的每一粒米都是安全的。

  (三)打造稻米品牌

  一是构建品牌发展体系。以“铁岭大米”地理标志商标为引领,建立“铁岭大米+N个企业品牌”的双商标制,商品包装实行统一外观、统一品牌标识、统一产品品种名称,实现公用品牌与企业自身品牌共同宣传,形成以绿色、有机大米为主导的产品体系,打造叫得响、信得过的“铁岭大米品牌”;二是构建品牌标准体系。制定“铁岭大米”地理标志品牌标准,围绕统一的2-3个优质主推品种,规划种植、加工、仓储、物流、品质、包装6大方面的标准,确保质量过硬、特色鲜明,具有较强的市场辨识度;三是发掘历史文化底蕴。深挖北纬42度,世界公认的“农作物种植黄金带”,清澈优质的山水滋润养育,三百年前的清朝皇家贡米,晶莹剔透、口感香滑、香里透甜的特点及内存品质,讲好“铁岭大米”品牌故事,提高认知度。

  (四)推行标准化生产

  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选定2-3个优质主推品种,制定“铁岭大米”标准化生产系列规程并推广实施。同时发挥产业联盟和产业协会的作用,在有条件的地区或镇村采用“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五统一”管理,通过采用数字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绿色化的“五化”种植,确保大米品质。同时,重点扶持“稻+”种养模式,采用“稻虾”“稻蟹”“稻鱼”共作共生模式,让铁岭大米品质更加绿色生态,提高单产效益。到2025年全市稻米类绿色、有机认证达25个以上,机械化耕作面积达95%以上,植保面积达90%以上。

  (五)提升加工能力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焦招大引强,突出稻米类精深加工企业的招引,细化出台农业招商引资考核办法,招引一批紧贴稻米产业发展实际的“专精特”强链、延链、补链类项目,以大项目带动产业大发展。实施培大育强工程,深入实施大米加龙头企业提升工作,通过产品升级、技改扩能、产业链延伸、增强带动等措施,盘活资本存量、整合资源要素,努力打造一批核心龙头企业,力争到2025年新增大米类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家以上。

  三、落实工作措施

  (一)加强政策扶持

  市政府要设立“铁岭大米”品牌建设专项扶持资金,各有关部门要整合相关各类专项资金适当向“铁岭大米”品牌建设工作倾斜,支持“铁岭大米”品牌建设工作,形成示范效应。各重点水稻生产县(市)区政府要加大对“铁岭大米”品牌建设的扶持力度,对获得国际金奖、国家级和省级知名农产品品牌的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全市在充分利用好水稻种植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在稻米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相美好、品类创新、品味(位)独特、品牌打造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让‘六品’同研得到可持续发展,不断提升“铁岭大米”品牌影响力。

  (二)加强科技支撑

  鼓励“铁岭大米”品牌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在“品种、品质、品类、品味”上下功夫。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发展节水节肥节药等节本增效技术,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稻米精深加工、副产品拓展等关键技术研发与试验示范,全面提升“铁岭大米”品牌科技含量及内在质量和外包装水平,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鼓励企业技术人才,并给予政策支持。

  (三)加强品牌宣传

  整合农业专项资金,在“品牌”打造上下功夫。利用国家主流媒体在主要栏目的黄金时段持续播放“铁岭大米”品牌名片,宣传“铁岭大米”品牌产品的优质特性,提高“铁岭大米”品牌国内国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组织“铁岭大米”品牌产品生产企业参加国内国际大型展会,展示展销“铁岭大米”品牌产品,开拓国内市场销售渠道。连续举办铁岭大米品鉴活动,让更多的消费者了解铁岭大米香甜的口感,增强消费信赖感。同时开发“铁岭大米”生产销售新业态,打造5G云播基地,开辟“铁岭大米”品牌云上展销渠道;打造水稻认养基地、水稻观光彩绘基地等新业态,吸引八方游客品铁岭米香。

  (四)加强主体培育

  加快培育壮大农事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铁岭大米”品牌创建主体,提高对“六品”同研的认识。做大做强“铁岭大米”加工龙头企业,重点扶持稻米行业重点龙头企业技改扩建、上市融资,积极培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年产值过1000万元的大米品牌农业企业。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深入推进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创建,鼓励农民合作社以大米品牌为纽带,开展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结合农村土地确权,依法有序推进土地向拥有品牌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集中,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五)加强质量管理

  加快推进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在“品质”上下功夫,坚持“产出来”“管出来”,强化稻米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效衔接,全面落实稻米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在全市稻米行业范围内推行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加快试点试用工作,总结经验全市推广,让所有“铁岭大米”产品都打上质量承诺标签,让消费者都吃上放心米。同时加强执法监管力度,从源头抓起,从生产端入手,严打假冒、劣质米上市流通,倡导绿色、有机稻米生产、加工、销售,让“铁岭大米”品牌打上健康的符号,成为消费者青睐的俏商品。

  铁岭市农业农村局

  2023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