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842079号提案的答复:关于推进优质农产品适度规模化生产的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30日

  铁市农函﹝2021﹞30号

  对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842079号提案的答复

尊敬的崔大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优质农产品适度规模化生产的建议》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全市农业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市委、市政府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一是农业农村经济实力稳步提升。2020年末,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354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3.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预计实现167.1亿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3.5%。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001元,“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7.9%。二是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高。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实现390.65万吨;蔬菜产量77.5万吨;水果产量19.5万吨;水产品产量1.9万吨。猪出栏376.7万头,牛出栏30万头,羊出栏 27.3万只,禽出栏7247.7万只。肉、蛋、奶总产量达68.7万吨。三是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三五”时期,全市着力发展粮食、畜牧两大主导产业和梅花鹿、榛子、花生、苗木花卉、蔬菜、食用菌、柞蚕、山野菜、中草药、寒地水果等十大特色产业。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全市粮经作物比例达到85:15。四是农产品加工水平持续发展。2020年末,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62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4家,省级33家,市级25家);规划建设7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其中西丰农产品加工园区被确定为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7家,全年营业收入实现216.3亿元,同比增长9.3%。五是农业高质量发展初见成效。全市农业标准化种植面积达到570万亩,有机食品认证8个,绿色食品认证总数达到44个,地理标识产品认证21个,打造了一批“铁字号”农产品品牌。完成628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44.6万亩大豆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任务。新建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各2个、收集系统6个、村级无害化处理点30个、规模养殖场无害化处理点18个。六是农业基础装备和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新增高标准农田建设109万亩,年均增加22万亩。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1160万亩/次。全市农机总动力248.7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90%。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78个,应用先进实用技术63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与省农科院合作,建立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21个,承担国家及辽宁省科研项目15项。

  二、围绕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我们将着力做好的几项工作

  近年来,围绕农产品规模化生产,我们虽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正如您在建议中所指出的,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之处。结合我市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和您所提的建议,为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助力乡村振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产业发展政策支持。一是科学制定产业规划。高标准编制《铁岭市“十四五”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根据全市地形地貌和产业基础,将全域空间规划为粮畜生产、特色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等“四大功能区”,科学布局主导产业。同时,聘请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为我市编制《铁岭市农产品加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依托我市农业产业基础和优势,重点培育粮油、畜牧、优势特色等“三大产业集群”和 玉米、油料、生猪、肉鸡、鹿、榛子等“十大产业链”。二是加大惠农政策争取力度。要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省强农惠农政策,了解吃透用好国家、省强农惠农政策,特别是要用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东北地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农业农村部等部委及省级相关部门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和资金支持政策。同时,针对国家、省强农惠农政策支持方向,引导各县(市)区做好申报项目包装,争取更多强农惠农政策和项目资金投入。三是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力度。要加大市、县财政向农业倾斜力度,确保财政投入与农业产业发展目标任务相适应。要强化支农资金监督管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要开拓投融资渠道,健全农业产业投入保障机制。要用好县域经济等发展专项资金,使其发挥最大效能。四是加大社会资本投入引导力度。要建立完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担保贴息、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政策,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农业农村。要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创新农业供应链融资产品,有效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供应链核心作用,满足供应链上下游小微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融资需求。

  (二)培育壮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一是要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做多龙头企业,既要“铺天盖地”,又要“顶天立地”。要合理规划,大力发展产业的集聚效应,集中培育和扶持主导产业。同时,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出台优惠政策,促使更多的龙头企业落户铁岭。要以提高带动农民、牵动产业、拉动区域经济能力为目标,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强化自主创新,前伸后延产业链,打造企业文化,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二是加快培育壮大合作社、家庭农场。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鼓励适度规模种养大户通过规范生产经营、认定登记转型为家庭农场,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运作规范、经济效益好的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工作实现全覆盖,示范合作社创建取得重要进展,辅导员队伍基本建成,农民合作社规范运行水平大幅度提高,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显著增强。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通过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建立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强化带动能力,实现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农户对接,增加产业链的稳定和紧密程度,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多样化的融合与合作方式,创造小农户参与融合发展的便利条件。四是加强基地建设促进农民增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与合作社、农户有效对接的生产基地,保证优质专用原料供应。扶持龙头企业构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种养小区+基地+农户”、“公司+专业村+基地+农户”、“公司+订单+农户”的多种联农带农模式。建立健全定向投入机制、价格保护机制、风险保障机制和利润分配机制,密切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于联结机制,提高农户参与融合发展的能力,带动农户增收。

  (三)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加快一二三产业纵向融合。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产业链延伸,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筛选分级、清洗烘干、包装贴牌等产地初加工。围绕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三篇大文章和推进壮大、改造、赋能、引育、重组、研发“六个一批”要求,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和农业种植、养殖、加工、销售、服务等一体化发展,降低市场交易成本,提高农业产业链增值能力,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二是促进一二三产业横向融合。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推动龙头企业与旅游、文化、创意、教育、健康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挖掘利用农业新的附加功能,拓展农业增效增收空间。遵循“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形成涵盖多部门的协同工作体系,集成多平台的运营服务体系,整合推进地方电商平台资源建设,引导第三方电商和流通资源平台与我市农产品销售网络合作,建立和完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产品销售体系。三是完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配套政策。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支持金融机构开展适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业务,深入推进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切实解决龙头企业“贷款难”问题。四是鼓励引导龙头企业融入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返乡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切实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带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建设成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基地、结构调整的带动基地和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基地,将其打造成为新产业新业态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四)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一是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完善全产业链技术支撑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要利用“互联网+”为政府、农业生产者、技术创新者提供全方位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要利用好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平台,选派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深入一线创新创业。二是引导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步伐,积极引进、研发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自建科研机构或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三是加强农业专业人才培养,要全面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和现代青年农场主培训。要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农民技术员,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

  (五)实施品牌战略推动产业发展。一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种植业要以“三品一标”为抓手,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支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申请认证和扩展,要着力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养殖业要加快推进标准化养殖和生态畜牧小区建设。二是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抓好农业品牌创建工程,推进铁岭农产品品牌体系创建工作,培育形成一批在省内、国内乃至国际有较高知名度和良好声誉的铁岭农产品品牌。要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这篇文章,加快铁岭榛子、西丰梅花鹿等“铁岭区域品牌”创建,努力将其打造培育成辽宁区域品牌。要支持企业、合作社筹建铁岭品牌农产品网上商城和在全国建立铁岭品牌农产品展销中心。三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要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实施动植物保护能力提升工程,完善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和强制扑杀补助政策、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动植物检疫防疫联防联控。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名录制度,明确监管对象,掌握监管重点,做好“非洲猪瘟”防控。要加强农产品、畜产品检测能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基层监管能力。

  感谢您对我市农业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市农业农村局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农业农村工作部署,精准发力,紧密结合乡村振兴工作,扎实推进农业农村发展,坚决扛起农业产业兴旺主体责任,推动我市农业振兴发展。

  铁岭市农业农村局

  2021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