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842045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加强铁岭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

来源:   发布时间:2021年07月30日

  

  B

  同意公开

  铁市环函〔2021〕41号

  对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第842045号提案的答复

李坦军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加强铁岭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走绿色发展之路,坚持生态立市发展思路不动摇

  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等重要会议部署,科学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坚定不移实施生态强市战略,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一)积极推进降碳工作

  我市正在着手组建全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目标和行动方案,推动能源结构低碳化转型,有序降低全市碳排放量,确保实现同比下降4.2%的目标。

  (二)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工作

  根据省生态环境厅文件,凡于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因“双超”行为受到各级生态环境部门行政处罚的、导致周边群众集体上访的、列入中央及省级环保督察督办清单的,均纳入2021年度强审范围。2017年1月1日以来未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双有”行业纳入2022年强审范围。按照时间节点,市生态环境局已确定13家企业清单上报到省生态环境厅,将于2021年开展清洁生产强审工作,同时建立本辖区内所有重点行业管理台账,实行“一企一档”。

  (三)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出台了《铁岭市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实施方案》,在项目谋划、包装、招商和落地过程中,建立项目能评、环评、安评联动审批机制。“十三五”时期,全市化解和淘汰煤炭产能120万吨。在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方面,我市现有电力装机总容量634万千瓦,其中新能源180万千瓦,占28.4%。今年100万千瓦风电10个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初步测算到“十四五”期末,我市新能源装机容量可达300万千瓦。

  二、强化宣传引导,着力营造全社会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氛围

  近年来,我市成功开启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新局面。2017年,启用铁岭环保微信平台、微博公众账号,进入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新媒体时代,发布权威消息,累计推送近5000条新消息。2018年出台《“生态铁岭、健康百年”铁岭市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宣传工作方案(2018-2020年)》,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逐步提升,凝聚了全民治污的合力,营造了良好的污染防治攻坚舆论氛围。我市是全国第四批向公众开放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的城市之一,完成辽宁省铁岭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铁岭泓源大禹城市污水处理有限公司铁岭污水处理厂、铁岭柴河垃圾处理厂、铁岭贵鑫环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类环保设施全部开放。通过实地、线上参与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使公众更加理解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大幅提升了公众环境责任意识,形成了崇尚生态文明、共建美丽铁岭的良好风尚。2019年开始,进一步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生态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施有奖举报宣传,公众参与全覆盖,社会监督得到有效强化。2019年10月下旬,大型全媒体问政栏目《问政铁岭》总第四期节目播出,主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系列之四:聚焦环保督察整改专题》。2020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运用无人机飞行技术,对各县(市)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进行自查,督促各地区党委、政府积极整改解决群众身边的环境问题。2020年5月,市政府向省生态环境厅推荐西丰县凉泉镇申报“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引导全市各地区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在“十四五”期间计划西丰县、清河区率先创建全国“两山”实践基地。

  三、扭住重点持续发力,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十四五”期间,我市将全面开展“提气、降碳、强生态,增水、固土、防风险”六大工程,进一步巩固污染防治成果。作为开局之年,今年高起点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尤为必要。在提气方面,我市正在以主城区为重点,全面启动“禁、限、控”精细化管控措施,全力应对重污染天气,扎实推进散煤治理和扬尘常态化防控,严防已拆改的燃煤锅炉死灰复燃,对银州区铁西监控点位周边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确保各地中心城镇和四大重点区域大气质量持续好转,确保全市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3%以上,细颗粒物浓度下降到38微克/立方米以下。在强生态方面,重点抓好铁岭县凡河和开原市白鹭洲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修复和治理。加快推进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项目建设进度,确保6月建成使用。依法推进牧昌公司危险废物综合处置工作。聘请第三方运维,确保已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在增水方面,重点开展常态化巡河管控,全面禁止垃圾入河,持续发力巩固改善24条重点河流水质,在辽河干流和亮子河、马仲河、寇河等重点流域实施排污口溯源整治。12个国考断面河流水质优良比例将达到50%以上,实现无劣Ⅴ类水体,县级及以上水源水质全部达标。在固土方面,重点完成原柴河铅锌矿、有色金属加工厂、银州区铁西工业区和调兵山采煤沉陷区及其周边土壤污染调查和风险管控,确保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6%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保持100%。在防风险方面,紧盯“一废一库一品”(危险废物、尾矿库、化学品)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入开展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有效防范和化解生态环境风险。

  四、强化环境监管合力,全面推动上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

  目前,经过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两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以及我市自行排查,全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清晰。只要各地区、各职能部门勠力同心、履职尽责,相信这些问题和短板都会得到彻底解决。

  一是独具特色,高质量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2020年,我市对标对表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联合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开始科学编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成立了规划专班和项目办,全力推进规划项目储备、落地、开工建设等工作。规划思路是:坚持以生态环境保护高水平促进经济发展高质量,以经济发展新格局保障生态文明新提升,摆脱传统产业和资源依赖的发展路径。我市正在以大生态理念,做实做细规划项目的顶层设计,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精准谋划生态环境保护项目,补短板、强弱项,初步征集99个规划项目,总投资175亿元。市级层面,主动研究上级最新政策,积极包装项目,全力争取上级资金。同时,组织各县(市)区、市直各职能部门,靠实项目、压实责任,实现项目“五化”,即“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产业项目化、项目资本化、资本多元化”。二是部门开展深度合作,不断增强监管合力。2020年,市生态环境局与市检察院、市法院等部门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配套办法、公益诉讼等工作,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特别是2020年10月,市检察院、市河长办就水环境保护领域公益诉讼内容进行培训。各县(市)区河长制办公室分管领导及工作人员,各地镇(乡、街)、村两级河长代表,市河长制办公室各成员单位相关人员共计200余人参加学习。西丰县通过对现有人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设立专门的督改专班予以推进中央、省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和督导工作,切实提升督导、督办、整改工作效能。市级层面也将高位推进督察整改工作。

  五、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从2018年起,我市坚持“应管尽管、应建必建、跟踪管理、下放权限、强化日常管理”原则,全力推进畜禽养殖粪污治理。全市610家规模化养殖场、20万养殖散户全部纳入粪污治理范围。要求所有养殖户必须建贮污池,每个村建设堆粪场;对每个养殖户实行痕迹化管理,由村统一管理,明确粪污去向;试行环保处罚权下沉乡镇,实现日常监管无死角、全覆盖。全市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治理配套设施配套率100%。

  “十三五”期间,我市持续推进美丽宜居村建设,新增美丽乡村示范村101个、省级绿化示范村140个。完成农村改厕24190户,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垃圾减量分类在全域推广。各县(市)区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都已修编完成。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我市建设任务共为15个村30套1544户,已落实6个项目,西丰县平岗镇平岗村、西丰县凉泉镇凉泉村、调兵山市晓南镇万家房村4个项目已建设完工;铁岭县李千户镇花豹冲村已完成前期手续和设计方案;新增昌图县大四家子镇新发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设施1套。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市水利局联合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排查工作,最终排查结果在网上进行公示,目前没有发现农村黑臭水体存在。

  六、推进生态产业化建设,以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反哺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

  我市正在聚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以培育形成新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为主攻方向,培育壮大可再生能源、数字经济、生命健康、节能环保四大新兴产业,全力打造铁岭工业经济新支柱。依托西丰梅花鹿种源优势和产业集聚基础,做大做强“生命健康产业园区”。重点支持制药企业研发生产以梅花鹿为原料的新药品种。鼓励支持以茅鹿源保健酒为龙头的保健酒系列产品,积极引育企业深度开发以鹿茸、鹿筋、鹿骨等部位为基源的系列保健品。以安全、多样、健康、营养、方便的食品需求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功能性食品、养生保健食品、绿色有机农产品。引进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做大做强昌图、调兵山、开原等绿色食品集聚区,打造铁岭绿色食品品牌,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

  我市将围绕建设“北方水城、快乐之都、健康铁岭”,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培育和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打造区域知名的核心旅游目的地。一是构建“一核三带”旅游产业空间布局。依托莲花湖湿地和银冈书院,建设凡河与银州文旅产业核心区。依托辽河两岸湿地、历史、民俗等资源,建设西部辽河生态文化旅游带。依托辽金明清历史文化和地域民俗文化,建设南北历史文化旅游带。依托山林资源和乡村田园风光,建设东部生态乡村旅游带。二是彰显铁岭文化旅游特色。深入挖掘古城、古镇、古塔、古寺、古渡等留存遗迹遗址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辽河铁岭段历史文化资源研修旅游。系统整合我市农耕文化、手工技艺、曲艺美术、餐饮文化、民俗民风、礼仪规制、名人轶事等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独具辽北特色的关东风俗文化旅游。三是建设文旅产业重点工程。支持白鹭洲景区、银冈书院、龙首山景区、城子山景区等3A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实施新业态培育工程,培育发展文化体验游、乡村民宿游、生态和谐游等新业态。计划到2025年,我市国家A级景区达到30家,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当前,我市正在加快推进辽河百里生态长廊建设,启动建设辽河流域生态文明创新示范带和东部绿色经济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提升碳汇能力;深挖农业“富矿”,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护性耕作和黑土地保护工程,加快发展规模化养殖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城市建设管理和大规模国土绿化,让绿色成为铁岭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2021年,市县两级均成立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印发了《市(中、省)直有关单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清单》,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重要内容,纳入对各县(市)区政府、市直部门年度绩效考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正在全面压实。

  生态环境保护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任务艰巨、使命光荣。在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实践中,我们将结合本提案建议,全面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切实推动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格局早日形成。

  感谢您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支持,诚恳希望您多提宝贵意见。

  铁岭市生态环境局

  2021年5月20日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