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6日
铁营商函[2020] 4 号
对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
第841029号建议的答复
蔡子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高质量发展生命线,始终坚持市委书记、市长任“双组长”的领导机制,高起点谋划、高规格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分别多次听取和研究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市人大、市政协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等方面持续开展监督、视察和调研工作。各地各单位也都从各自工作出发,积极探索新途径、新方式,推动营商环境建设取得更大实效。
(一)全面深化改革,行政服务效能显著提升
我市把简化、优化办事流程作为营造最优环境的重要突破口,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成效。
一是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按照职权法定、简政放权原则,对全市行政职权事项进行清理,取消下放调整行政职权事项共96项。
二是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建设完善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市县网上可办率达90%以上,其中清河区99%、开原市94%、昌图县93%、调兵山市92%、银州区91%;调兵山市作为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建设试点地区,推行线上线下全面融合的政务服务体系,打造“一公里服务圈”。按照“三级八统一”原则,37个市(中、省)直部门完成政务服务事项梳理,按照“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减次数”要求,对依申请类事项进行流程再造,申请纸质材料平均精简率16%,其中,市生态环境局减少57%、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减少36%、市水利局减少27%、市委统战部减少23%、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减少22%;事项办理时限压缩总计7179个工作日,压缩比率达50%以上;在减跑动次数工作中,能够一次或零次跑动即可办理的事项3835项,占总数的60.07%。21个市直部门的521项事项进驻市级审批大厅和各类便民服务中心。市、县两级各100个高频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其中,30个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公布了全市各级“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清单,缩短了企业群众办理时限。我市“最多跑一次”清单作为“样板”在全省进行推广。
三是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8大类工程建设项目总审批时限全部压减至90个工作日以内。于2019年6月底前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压减至90个工作日以内的目标。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局、市住建局积极做好各审批阶段牵头工作,确定了审批流程图和142项审批事项清单,并进行动态调整;市自然资源局积极推进“多规合一”业务协同系统建设。我市审批管理系统于9月30日上线试运行,相关数据成功与省审批监管平台对接,实现信息同步,成为全省(沈阳、大连除外)第三个正式数据通过住建部和省监管平台验收的城市。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基本完成综合受理窗口设置,设立或预留了综合代办服务窗口,水电气等市政公用服务已进驻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四是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强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和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企业开办时限进一步压减至2.5个工作日以内。市级不动产登记系统与省级税务数据库直连,74项信息实时共享。两个领域的改革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二)坚持问题导向,各项整治持续发力
一是开展主题教育“营商环境建设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围绕窗口服务质量不高、企业群众“办事难”、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不到位、营商环境投诉问题办结率低、涉企行为不规范等五个方面问题,确定了17项整治内容。形成长效机制84项,通报曝光问题39个,其中党纪政务处分7人,组织处理18人。小微企业客户办电环节由5个压减为3个,16项简单业务实现“一次都不跑”;社会保险全面落实“容缺办理”。办理异地就医、转诊、医疗费报销3种就医业务可容缺材料12份;两级法院集中排查积案191件,列出序时销号目标清单,化解率超70%;重点推行“局长跑一趟”制度,组织全市7个县(市)区,37个市(中、省)直部委办局,26个市级服务中心(参公或事业)和18个企业(通信、银行、保险、水电气等)主要负责人,通过亲身办、代理办、陪同办等形式走遍办事全流程,实现流程再造。辽宁电视台、辽宁日报相继做了经验报道。针对铁岭火车站出租车乱象久治不愈问题,采取一次督查、一次曝光、一次约谈的“事不过三”高压治理手段,使顽疾得祛,擦亮了“城市窗口”形象。社保医保补卡难、公证难等企业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问题得到显著改善。
二是加强诚信政府建设。以“政府拖欠、政府违约、新官不理旧账”等问题为重点,开展政府失信行为专项整治,通过摸底清查、分类整治、建章立制,逐步减少存量、遏制增量。目前,全市已经解决失信问题124个,累计还款金额共计7.06亿元。
三是开展“办事难”问题专项整治。制定了《铁岭市第二批“办事难”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针对提升窗口服务质量、营造良好教育环境等9类热点难点问题有的放矢,取得了显著成效。向社会公开发布解决“办事难”第三批便民利企40项具体举措,累计减少办事往返次数38趟,减少办事时限(承诺时限)328个工作日。
四是全面落实减税降费。2019年,全市累计新增减税降费规模达12.5亿元,其中新增减税9.3亿元、新增社保费降费3.2亿元。市税务系统持续优化纳税服务,进一步压缩办税时限,减少办税环节142个,实现“最多跑一次”业务190项。
(三)完善服务体系,便民利企的服务环境更加优化
一是进一步完善“项目管家”制度。为全市471个重点项目和企业配备了项目管家,实现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重点项目全覆盖。同时,强化管理,建立台账,共解决问题625个。清河区通过走访、座谈、电话、微信等多种方式灵活互动,及时、准确掌握项目和企业遇到的问题,营造了“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发展运营暖环境。
二是开展“千人帮千企”专项行动。2019年,全市35位副市级以上领导帮扶企业共70户,实地走访企业累计169次;市直89个部门确定了帮扶领导和具体联络人员,主动对接企业共876户,对接率达到100%。全年共收到企业诉求362件,由帮扶领导现场办结44件,转到有关地区或市直部门办结242件,办结率79%。市医保局主动作为,通过积极走访企业,切实了解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将企业诉求第一时间反馈至相关部门;市金融发展局积极办理企业诉求,共受理诉求87件,协调解决资金6700余万元,将帮扶企业工作做到实处。
三是开展“微笑服务”专项行动。针对窗口服务部门和行政执法部门提出了22项具体工作要求和行为规范准则。在各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宣传角,开设“微笑服务”示范窗口,服务人员佩戴“微笑服务”标识,向办事企业和群众提供贴心、高效的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全市窗口服务规范化建设和行政执法文明程度。
四是在窗口单位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切实提升窗口服务水平。公示并表彰了一批窗口服务技能标兵,营造了“人人不落后,个个争先进”的良好氛围。
(四)健全监督网络,监督问责威慑作用充分发挥
一是全力做好投诉问题办理工作。今年以来,市营商局共收到营商环境投诉问题69件,已办结59件。按省统计办结率要求,我市2018年7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投诉办结率达到93.55%。
二是实现“一个号码管服务”。铁岭8890综合服务平台于2019年1月2日正式开通。按照省政府“一个号码管服务”的要求,全市整合撤并各类热线877条。通过对8890平台、市长热线等受理渠道有机整合,实现便民服务、受理诉求、监督评价、服务决策、风险预警、政民互动等六个方面功能。截止2019年底,共受理各类诉求272928件,转部门办理141665件,办结率90.5%,满意率98.7%。
三是深入开展监督检查工作。贯彻落实《铁岭市优化营商环境“七个不允许”实施意见》,开展3个批次明察暗访;组成联合检查组对企业反映问题较为集中的全市消防部门执法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先后对16家单位进行约谈,对主动服务意识淡薄、执法随意粗放等影响营商环境的6起典型案件进行了严肃问责,并于全市通报。
(五)强化培训宣传,“亲”“清”营商氛围更加浓厚
围绕重点改革任务,举办了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业务培训,对各县(市)区进行一对一指导。开展全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培训和营商系统培训,进一步提升业务能力。开设“兴企为民服务直通车”大讲堂。举办讲座40期,市公安局、税务局、发改委、人社局等11个部门走进铁岭电视台,现场为2200余位企业、群众代表讲解惠民利企改革措施,精准推送各类政策180余项,解答问题130余个。围绕热点难点问题开设《电视问政》栏目6期。深入开展了《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辽宁省推进“最多跑一次”规定》宣传月活动,在全市营造了亲商、安商、护商的发展环境。
今年,我市将继续坚持建设与监督并举、革故与鼎新并重,把握着力点,找准突破口,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
(一)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
一是加强两个《条例》的贯彻和宣传。将《条例》纳入全市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年度学习计划。二是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法规体系。对照《条例》全面梳理现行法规,持续清理不符合《条例》的现行规定。
(二)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
一是持续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再取消下放一批行政职权,进一步向市辖区和经济开发区赋权、放权,实现“应放尽放、简化优化”。二是深入推进政务服务改革。开展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形成以“一窗”办理为主、专业窗口办理为辅的综合服务模式。重点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水电气等公用事业“一窗、一网”通办。编制2020年群众办事通,增加“帮助群众创业”模块,整理和收录至少20项群众创业服务事项,更好为企业、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三是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构建多规合一的“一张蓝图”,加强业务协同平台建设,完善项目策划生成机制,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审批信息化系统。
(三)持续推进“一网通办”
一是加快推进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加强“辽事通”APP建设。2020年底前,基本实现我市依申请类(非涉密)政务服务事项“应上尽上”且100%可办。二是着力打通数据壁垒。加快推进数据共享,推动各自建系统与市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对接,加大数据归集力度,实现互联互通、互认共享。三是召开现场会,在全市推广调兵山市“一公里服务圈”改革经验,推进政务服务网向基层延伸,使线上服务平台和线下实体服务大厅精准融合。
(四)健全完善营商环境建设体制机制
一是强化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市场信用环境、降低交易成本。二是落实营商环境评价机制。按照国家和省评价体系,持续对标先进地区,着力构建公平法治便利的营商环境。三是建立完善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推进全市网上、窗口全覆盖,并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工作实绩和绩效考评内容。四是持续开展政府失信行为专项整治,加大政府欠款清偿力度。五是深入落实“局长跑一趟”工作制度。在各县(市)区广泛开展“县长、乡镇长跑一趟”,实现“局长跑一趟”工作市、县、乡镇全覆盖。
(五)着力提升惠企利企便企实效
一是完善“项目管家”制度。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对“项目管家”实行动态管理机制。二是深入推进“千人帮千企”专项行动。以各部门职能为导向,实现专业化、精细化帮扶。探索实行8890+“千人帮千企”工作模式,打造营商环境问题诉求办理“快车道”。三是开展“营商有约”活动。与企业面对面交流,现场办公解决企业难题,切实打造亲清政商关系新生态。
(六)畅通投诉渠道,充分发挥监督问责震慑作用
一是建强用好8890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提高群众诉求办结率和满意率。二是持续加大督查问责力度。通报曝光、约谈问责违反《条例》和破坏营商环境的负面典型。三是全面落实“七个不允许”。深入贯彻落实《铁岭市优化营商环境“七个不允许”实施意见》,针对问题集中领域,深入明察暗访,有效约束随意执法行为。
针对您提出的税务部门营商环境建设问题,市税务局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增强服务意识。将加强对干部职工特别是“窗口”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特别是近期针对疫情期间做好纳税服务工作,全局干部要树立疫情就是命令的理念,树立所有事项“马上办”理念,真正做到想纳税人之所想、急纳税人之所急。二是创新服务载体 。近期针对疫情期间将完善网上办税服务功能,尽可能实现“网上办理”;另外,将开展预约服务、延时服务等特色服务,通过企业微信群、纳税人学堂、上门服务等方式解决纳税人遇到的难题。 三是强化明察暗访问题。将不定期组织市级和县级税务系统的明察暗访,绷紧服务这根弦。 四是增强法律意识。加强各项法律培训,进一步增强税务干部的法治意识、责任意识,强化追责问责,确保各个岗位执法责任的落实。五是强化管理培训。加强对干部的政治业务培训,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六是做好税收监管。将采取多种灵活的督察方式,确保各项税收工作在法治的轨道上运行。
铁岭市营商环境建设局
2020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