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21日
对市八届人大二次会议第821063号
建议的答复
沈洪越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优化营商环境共创经济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始终致力于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市营商环境建设局作为营商环境建设的责任主管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与各部门通力合作,协调各方,全方位贯彻落实省、市关于营商环境建设工作部署,形成了高位推进工作态势。
一、转变思想观念,进一步完善营商环境建设体制机制
一是组建了市营商环境建设局,列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各县(市)区也相应成立本地区营商局,进一步捋顺了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衔接、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为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二是深入学习贯彻《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促进营商文化形成。把《条例》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的重要培训内容,通过开展专题培训,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提升服务意识。各地区、各部门也结合实际细化了相应的配套方案和工作措施,在全市营造主动为企业、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优质服务的良好氛围和营商文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更加有章可循。
二、从企业和群众的关切及诉求入手,集中解决制约营商环境发展的突出问题,疏解难点堵点痛点
(一)加大放权力度,提升政务服务效率,疏通行政审批的“堵点”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切实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力求企业和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一次就办好”。一是持续推进“放管服”,优化办事流程。全力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建设了市本级政务服务平台,并与省政务网实现互联互通。市县两级网上可办率达到80%,70%服务事项实现“一窗”受理。29个市直部门351项政务服务事项进驻政务中心集中办理,做到了“只进一扇门”。442项市级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23个部门142个事项在法定时限内累计压缩审批时限949个工作日,8个部门的38个事项办理流程得到优化。各类要件减少60%。扎实推进容缺受理工作机制,58个审批项目容缺受理要件110个,投资项目审批帮办代办工作有效推进。制定出台《为企业服务措施》,实现了为企业服务内容的标准化、机制的常态化。二是集中精力推进一体化服务平台建设工作。我们积极与江苏国泰新点科技有限公司软件技术人员联系对接,明确“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在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上的量化标准及具体操作规范,对各县市区、市直各部门的疑问进行了详细的解答。督促各县(市)区及市直各相关部门于5月15日前汇总报送了“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事项清单的核定、事项的录入及数据错误的修改情况,同时在市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上对事项清单进行公开,并对清单实行动态管理。三是按照严格落实“三集中、三到位”的要求,我们积极规范政务服务大厅建设,多渠道、多途径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通过与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商定,严格掌控进驻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人员变动情况,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素质和服务水平。认真执行“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等制度,加快推进电子档案、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等能够提高政务服务“网上办”比例的相关基础建设。探索利用银行、公安、邮政等网点资源,健全基层便民服务网点的综合服务功能等方式,全面推动审批服务“四办”的尽快实现。
(二)坚持问题导向,加大服务力度,解决企业群众办事创业的“难点”,打造温暖细致的服务环境。一是持续推进“办事难”专项整治。截至目前,共召开三次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53项解决群众“办事难”、61项解决企业“办事难”以及解决“办事难”第三批便民利企40项具体举措,引起很大反响,为群众和企业办事提供了极大便利。二是加大督查检查力度。抽调专人组成6个检查组,对全市105个乡镇便民服务大厅进行明察暗访。推行窗口服务工作时间延长半小时,政务服务中心停车场免费开放,选派干部担任企业服务勤务员,行政服务大厅设立“导办员”4项新举措,从细微之处打造营商大环境。三是开展“微笑服务”专项行动。按照市《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在全市服务窗口单位及行政执法部门,开展以“热情、周到、细致、高效”为准则,以“创新服务理念、规范服务标准、延伸服务内涵”为导向,以“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为目标的“微笑服务”专项行动,进一步叫响铁岭质量、铁岭效率、铁岭服务、铁岭环境、铁岭品牌。目前方案已经完成,进入全市范围内的宣传动员阶段,全市各窗口单位张贴宣传海报,微笑服务贯穿我们为民服务的每一个环节。
(三)加强监督问责,消除工作作风不实、服务意识不强的“痛点”。开展“纠四风”专项整治行动。重点针对在营商环境建设中存在的服务企业群众“管卡压”“推绕拖”等突出问题,开展了干部作风不端正、简政放权不彻底、政务服务不到位等9个方面的专项整治。组织开展了全市“提士气、鼓干劲、解难题、促发展”主题实践活动,制定了《推进干部作风转变的实施意见》,着重解决了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精气神不足、经济指标造假、破坏营商环境、侵害基层群众利益等问题,推动了营商环境领域作风建设向纵深发展。建立和完善了营商环境建设约谈、催办、投诉受理登记、问题线索移交、联合办案、问题通报等12项工作制度,不断加大问责追责力度,提高了投诉举报案件的查处效率。5月末,通报曝光了4起损害营商环境典型案例,约谈了相关责任人。健全完善营商环境监督员队伍,在全市营造出了“处处都是营商环境,人人都是监督员”的良好氛围。制定了《铁岭市8890政务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在整合民心网、市长热线的基础上,实现了8890和12345双线运行,在全省8890平台建设工作会议上受到了省营商局的表扬。2018年以来,召开“办事难”问题专项协调会议40余次,企业诉求座谈会30余次,2018至2019年5月共受理营商环境投诉157件,下发催办单90份;制作行风热线节目317期,接听热线电话1954个,受理问题2089件,解决率达到98%。
三、加大整治力度,全力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一)持续开展突出执法问题的专项整治行动。2017年来我们出台《铁岭市营商环境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重点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提升执法公信力。2019年我们为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和涉企服务行为,优化营商环境“七个不允许”,设定红线,努力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最大化。
(二)严打涉企犯罪,保障民营企业家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一是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经融诈骗、骗税虚开、侵权假冒、内幕交易等经济犯罪,全力维护经济安全和市场秩序。对侵害企业利益的强迫交易、敲诈勒索、职务侵占,侵犯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损害企业荣誉、商业声誉等违法犯罪案件,做到快侦快破,最大限度挽回经济损失。针对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企业知识产权专项保护机制,坚决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滚动排查涉企安全隐患,强化涉企矛盾纠纷化解,主动为企业提供信息咨询、防范指导、安全培训等服务,提升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市公安局拿出了23个涉企案件作为挂牌督办案件,全力为企业挽回损失。二是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市公安局紧紧围绕“一年打击遏制、两年深挖根治、三年长效常治”的目标要求,紧扣“深挖根治”这个阶段性目标要求,紧紧盯住五个工作目标,牢牢抓住十二类打击重点,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共成功打掉涉黑团伙3个、涉恶团伙13个,刑拘103人,破案99起,涉案金额5.2亿余元,移交违法违纪线索90条。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市在扫黑除恶打击工作上持续发力,又成功打掉了涉黑团伙1个、涉恶团伙3个,刑拘23人,破案13人,涉案金额1千余万元,移交违法违纪线索14条,扣押各种车辆48台、各类枪支4把、管制刀具20余把,收缴冰毒19.21克、麻古28粒。有效第清除了各类欺行霸市、路霸、车霸、村霸黑恶势力,净化了我市的治安环境,为企业创造了一个安宁的营商环境,为百姓创造了一个平安的生活环境。下一步我们将提升政治站位,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高度,以强烈的政治担当和“零容忍”的态度纵深推进,切实做到领导到位、组织到位、责任到位、落实到位。对重大涉黑涉恶案件深挖彻查,采取专案专办、挂牌督办、提级侦办等多种有效措施,加强案件攻坚,拔出萝卜带出泥,深挖“保护伞”,斩断“利益链”,破除“关系网”。三是严格规范执法。为营商环境筑牢安全盾,公安执法部门深入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健全执法监督制度,强化执法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准确认定经济纠纷和经济犯罪的性质,坚决防止刑事执法介入经济纠纷。对企业慎重使用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性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四、诚信重商,廉洁亲商,打造重商亲商的人文环境
(一)搭建服务载体,与企业家建立良好的政商关系。一是落实“项目管家”制度,对项目实行入驻全程服务、分级管理、动态跟踪等制度。2018年,为146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配备项目管家,形成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个项目管家、一个工作方案、一个目标要求的“六个一服务体系”,为项目从签约落地到投产达效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今年9月底前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重点项目实现全覆盖。二是开展“千人帮千企”专项行动。明确全市副处级以上干部每人至少包扶1户企业。在推动各项政策落实、落细、落地,引导企业用好、用足、用活政策,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过程中当好企业的“勤务员”。对企业实行“面对面、点对点、一对一”帮扶,做到“有事即到、服务周到、无事不扰”。三是开展“兴企为民服务直通车”大讲堂活动。为搭建好企业、群众和政府间信息发布、政策宣传、政民互动平台,让企业和群众及时准确了解和掌握政府出台的各类兴企为民服务政策。大讲堂每月举办一次,通过指定政府各职能或执法部门选派相关业务骨干或聘请专家学者,就有关兴企为民服务政策举措和政策变更情况、企业群众诉求以及城市建设与管理、产业发展等改革发展稳定相关政策文件在大讲堂活动中进行宣传、讲解或进行培训、辅导。
(二)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民营企业发展排忧解难。一是为民营企业开拓市场。积极推广我市重点工业产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帮助民营企业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全市环卫市场化改革,打造“产品+服务”模式的扫保产业联盟,以环卫市场化带动专用车生产销售,走多元化发展道路。二是深化“银税互动”,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我市税务部门与金融部门联合签订“征信互认 银税互动”合作协议,在全市实现了银税互动金融机构全覆盖,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三是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发挥小微企业名录应用效能,对符合条件的特色小微企业进行宣传,增强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应用铁岭市智慧云平台,针对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靶向定位市场、技术、科研专利等方面的全方位信息,促进产业链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和协同创新。开展创业跟踪服务,授权59户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继续免费使用“铁岭榛子”“铁岭花生”“铁岭大米”等地理标志商标,拓宽小微企业销售渠道。四是召开民营企业家座谈会。去年我市多次召开全市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了解民企情况,听取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建议。市领导现场责成相关部门对问题逐一进行研究解决,受到了企业家们的一致好评。五是构建民营经济人才服务机制。建立了5000万元的人才专项资金,鼓励优秀人才到铁岭创新创业。对于没有主管部门的民营企业,委托市科协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职称评审申报,畅通企业人才职称评审渠道,为企业提供职称评审服务。民营企业引进的人才享受与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同等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对评选出的“铁岭工匠”给予最高1万元奖励津贴。
(三)发挥监督机制的过滤作用,提高行政服务的纯洁度。一是出台《铁岭市关于落实优化营商环境“七个不允许”的实施意见》,为行政执法部门和相关垄断行业的行为设定七条红线,严禁违法违规。二是建立问题线索移交、联合办案工作机制,推进市纪委监委“访走查促”活动向营商环境领域深入。通过暗访行动、召开新闻发布会、畅通监督举报渠道等方式,为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