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铁岭市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1年05月28日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振兴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重大挑战期,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为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筑“辽满欧”综合运输大通道和实现沈铁交通一体化、市域间交通一体化、“铁四通”城市群一体化、城乡交通一体化;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民生交通发展,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行官作用;为建设美丽富庶文明快乐新铁岭提供交通运输保障。本着“科学发展、民生为本、适度超前、量力而行”的原则,结合我市交通运输发展实际,与产业布局、城乡统筹发展相协调,确定我市交通发展的新目标,提出我市“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建设总体规划纲要。
一、“十二五”时期交通运输建设简要回顾和综合评价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和省交通厅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交通运输工作以科学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幸福美好新铁岭建设,全市交通职工共同努力、攻坚克难、积极进取、狠抓落实,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调整交通运输结构,使我市的交通运输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二五”时期各项任务,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交通运输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交通运输投资创历史新高
“十二五”时期,全市公路水路、城际铁路交通运输建设共完成投资113.55亿元,为规划目标的172%,为“十一五”时期完成的167%,其中高速公路投资74.5亿元,为规划目标的100%,为“十一五”时期完成的173%;普通公路投资32.2亿元,为规划的201%,为“十一五”时期完成的170%;运输场站投资完成2.45亿元,为规划的122%,为“十一五”时期完成的178%;城际铁路投资完成4.4亿元。
(二)交通运输网络日趋完善
到“十二五”期末,高速公路达到318公里,比“十一五”期末新增111.5公里,提高了54%;普通公路总里程达到11,341.5公里,比“十一五”期末新增1,224.8公里,提高了12.1%。公路密度达到90.2公里/百平方公里和38.8公里/万人,比“十一五”期末分别增加10.3公里和5公里,分别提高了12.9%和14.8%。
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740.3公里,比“十一五”期末增加了265.3公里,提高了18%;铺装路面里程达到5,954公里,比“十一五”期末增加了734.7公里,提高了14.1%;桥梁总数达到57,637.2延米/2,132座,比“十一五”期末增加了8,568.1延米/178座,提高了17.5%。
(三)道路运输能力稳步提升
1、客货运输量完成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市完成道路运输客运量2.6亿人,比“十一五”期间增加25%;客运周转量83亿人公里,比“十一五”期间增加27%;货运量4亿吨,比“十一五”期间增加39%;完成货运周转量660亿吨,比“十一五”期间增加52%。
2、客运线路开通情况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客运班线达到430条,行政村客运班车通达率达到100%。通过开通、延伸、绕行等方式,开通新城区至调兵山、新城区至阿吉、新城区至蔡牛、新城区至新台子班线,客运线路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3、场站建设情况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场站建设共完成总投资2.45亿元,新改扩建各类场站3个,总场站数量达到45个。其中总投资2.1亿元、建筑面积34,803平方米的铁岭市综合客运枢纽站于2013年9月1日正式投入运营;建成并投入使用农村候车亭共计74个。
4、城市公交发展情况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公交车辆达到743辆,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0%;年客运总量达8,800万人,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4%。中心城区公交标台数为349.3标台,比“十一五”期末提高了15%;中心城区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13%,比“十一五”期末提高两个百分点。市区内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新城区公交从无到有,开辟线路5条,全部采用清洁能源车辆;新老城区间线路4条,营运车辆76辆,还配有通勤班车38辆。中心城区清洁能源车辆达到83辆,占公交车辆总数的25.4%。
5、出租汽车发展情况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出租汽车总量5,136辆,比“十一五”期末增加了241辆。全市40%的出租汽车车辆由1.3排量的羚羊、夏利更新为1.6排量的捷达、伊兰特等清洁能源车型;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比“十一五”期末增加2千人。出租汽车公司达到31家,比“十一五”期末增加9家,基本实现集约化管理公司化经营。从业人员培训人数增加1千人次,违章率下降9%。客运量比“十一五”期末增加7千多人次。
6、驾管培训情况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各类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学校40所,比“十一五”期末增加9所;各类教练车辆775辆,比“十一五”期末增加200辆。完成各类机动车驾驶员培训9.5万人,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5万人。完成道路运输从业驾驶员上岗培训、考试、核发《从业资格证》3万人,比“十一五”期末增加5千人;完成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诚信考核和继续教育18万人次,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5万人次。
(四)邮政业务突飞猛进
到“十二五”期末,我市邮政业务总量实现2.44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96%,年均增长 19%。邮政业务收入实现2.9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长82%,年均增长16%。“十二五”期间,全市邮政业向社会提供2千多个就业岗位。
(五)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
“十二五”期间,结合交通系统实际,重点推进了铁路跨桥桥墩钻孔施工工艺及质量保证措施,混凝土箱梁在预制时梁内模的快速安装和便捷拆除等技术。重点推广了“纤维碎石封层技术”、“级配碎石基层沥青路面应用技术”等新技术。
信息化工作在原有规模基础上,积极开发智能交通系统,提高运输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交通信息化水平,加强网络建设,增加各类信息和数据的汇聚并加强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及时准确发布政府信息。
(六)存在问题及建议
“十二五”期间,虽然全市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适应,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公路总量仍然不足,建设任务仍然繁重。二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尚不完善,规模效益和组合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三是交通运输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管理和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四是公路建设面临筹资难题,新的投融资体系亟待建立。五是土地、资源、环境等要素对交通运输建设的制约越来越大。六是公路建设、场站建设征地动迁工作难度加大。
二、“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建设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铁岭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主动顺应转型发展的基本趋势,准确把握时代要求和市情特征,站在新一轮全面振兴起点上,我市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推进;新一轮东北振兴重大措施的出台;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建设和扶持辽西北发展。都将为我市充分发挥地处东北亚中心地带,“辽满欧”国际通道重要节点,京沈城市发展轴与京哈城市发展轴重要交汇点等区位优势,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带来的重大发展机遇。同时地方政府对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通道建设、产业园区完善、旅游业发展、物流业集聚对交通运输有着巨大的现实需求。
(二)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和沈阳经济区、“铁四通”区域发展战略之中,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之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交通运输发展的目标要求,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交通运输保障。
(三)基本原则
1、立足全局、科学发展原则
立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有序谋划和推进交通运输建设工作。注重统筹协调、合理配置整合交通运输资源,发挥交通运输在构筑新型城乡发展格局、优化产业布局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积极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发展。
2、以人为本,保障民生原则
以增进人民福祉、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交通运输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交通运输民生工程,促进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原则
根据交通运输建设发展需求,结合我市市情,充分考虑偿债能力和筹资可能,努力提高交通运输质量和效益,加快交通运输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4、适度超前、改革创新原则
按照国家顶层设计和省市总体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围绕形成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推进体制机制建设,坚持改革驱动,突出改革创新,以改革激发内生动力,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建设规划发展目标
1、建设投资目标
“十三五”时期,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93.7亿元,为“十二五”时期完成的171%。其中,高速公路建设规划投资67.4亿元,普通公路建设规划投资30亿元、运输场站建设规划投资6.3亿元、分别为“十二五”计划的91%、188%和245%,城际铁路建设预计完成建设规划投资约90亿元。
2、公路建设目标
预期到“十三五”期末,新增公路约893公里,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2,558公里(含专用路5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新增32.5公里,达到350.2公里;普通公路新增约861公里,总里程达到12,208公里(含专用路57公里),国、省干线1,339公里,县道929公里,乡村道9,883公里,公路密度达到97.7公里/百平方公里,41.9公里/万人。
新增二级以上公路94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达到1,834公里,占总里程比重达到15%;干线公路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
新增普通公路铺装路面835公里,新建县级公路5公里、新建乡村级公路830公里。铺装路面里程达到6,789公里,占总里程比重达到55.6%,县级以上公路全部黑色化。
新增桥梁1,270延米/41座(不含重点项目),桥梁总数达到58,907延米/2,173座。
预期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干线公路全部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县道全部实现黑色路面。全市105个乡镇街和1,220个行政村通油路率达到100%;铁岭公路将扭转二级以上技术等级比重低,黑色路面铺装率低的落后局面,基本形成由二级以上公路组成的“一环、三纵、六横”路网主干线,实现县县通高速,乡、村通油路,全市公路晴雨通车里程达100%。
3、道路运输发展目标
(1)客货运量运力发展目标
预期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年营业性道路运输客运量达到4,000万人、客运周转量15亿人公里、货运量6,900万吨、货运周转量100亿吨公里。
全市计划更新营运客车200辆,总量达到1,190辆,全部为中、高级车辆,其中长途高速客运班车将达到高一级以上标准。
全市货运车辆达到3万辆,年均增长1%。其中厢式货运车辆达到6,000辆、多轴重载车辆达到5,700辆、危货车辆达到650辆,年均分别增长3%。
(2)客运线路发展目标
预期到“十三五”期末,客运线路435条,其中省际线路25条、市际线路81条、县际线路54条。增开铁岭至四平、铁岭至通辽的班次。规划开通:新城区至沈阳、新城区至桃仙机场、新城区至抚顺等市际客运班线,开通新城区至三江口、新城区至清河等县际班线。
(3)客货运场站建设目标
预期到“十三五”期末,全市规划建设4个客运枢纽站:铁岭新城区、开原市、昌图县高铁客运枢纽站和西丰综合客运枢纽站。改造(扩建)4个客运站场,计划建设乡镇农村客运站5家,建设农村客运候车亭116个,建设5个公交场站,改善城乡旅客出行环境。
(4)城市公交发展目标
预期到“十三五”期末,城区全部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城区将新增10条公交线路,县区将新增4条公交线路,公交线路总数达到112条,年均增长2%;新增运营线路里程164公里,公交线路总里程增加到1,700公里,年均增长2%。客运总量达9,500万人次,年均增长1%,新增公交车辆110辆,运营车辆达到850辆,年均增长3%。
2016年—2017年实现公交车内无线网络(wifi)覆盖,2018年—2019年实现掌上公交功能,“十三五”期末实现网上定制公交功能。
(5)出租汽车规划发展目标
预期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出租汽车数量增加700辆,总量达到5,800辆,车辆全部采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型,达到“四统一”和“五全一亮”标准。继续开展“文明企业、文明司机”等系列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出租车汽车行业总体服务水平,违章率降低10%以下。
(6)驾培工作目标
预期到“十三五”期末,全市各类教练车增加175辆,总量达到950辆,力争新能源及清洁能源教练车达到100%。完成道路运输驾驶员从业资格培训、考试3万人次;完成道路运输从业驾驶员诚信考核和继续教育25万人次。
4、城际铁路建设目标
预期到“十三五”期末,沈铁城际铁路建成通车,该项目全长70公里,总投资约210亿元,设车站8座。其中铁岭段全长30公里,投资约90亿元,设车站4座。
5、邮政业发展目标
预期到“十三五”期末,全市邮政业务总量达到3.27亿元,年均递增6%,邮政业业务收入达到3.9亿元,年均递增6%。其中快递企业业务量完成631万件,年均递增10%,快递业务收入达到9,400万元,年均递增8%。缩小邮政设施和服务水平方面的城乡差距,行政村邮件“直投到村、转投到户”达到100%。
三、“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建设重要任务
(一)加强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围绕融入沈阳经济区、加强与四平、通辽等城市的合作,进一步加强通道建设;围绕全市城镇化总体布局,完善中心城区、县域、乡镇间的交通网络,重点启动实施以下工程:
1、完成沈四、铁抚高速公路建设任务。
2、实现沈铁城际铁路建成通车。
3、加大普通公路建设:一是完善“一环、三纵、六横”公路网建设,逐步实现二级以上标准;二是提高环城通行能力,缓解城区交通压力,进一步加大建设中心城市与县、(市)环城、绕城路力度。三是加大沈铁和“铁四通”一体化公路建设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四是增加我市二级以上公路里程,干线公路全部达到二级以上;五是推进平安交通发展,完善干线公路沿线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加大危桥改造力度。
4、智慧交通工程建设。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深度应用,鼓励交通运输企业植入“互联网+”经营理念。
(二)积极融入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
省交通厅《关于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筑“辽满欧”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加快“辽满欧”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铁岭作为大通道的节点城市,为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综合交通运输大通道建设。一是搞好主通道建设;二是搞好集疏运通道建设;三是搞好通道节点建设。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把民生作为交通运输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推进一批重点民生工程建设,让群众共享交通发展成果。重点抓好七件实事:一是实施农村公路建设改造工程;二是实施渡口改桥工程;三是实施公路铁路“平改立”工程;四是实施绕城公路建设工程;五是实施旅游道路建设工程;六是实施农村候车亭建设工程;七是全面提高邮政普遍服务质量,积极推进交邮合作。
(四)加快交通运输,助推物流业发展
交通运输在物流业发展中具有基础和主体作用。推进物流业发展是交通运输主动适应新常态的重要抓手。要以打造我市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形成东北物流城、农资园、铁岭保税物流中心、铁路物流基地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的大物流格局,加快推进城市物流、农村物流、产业物流、陆港物流建设为着力点,推进物流业发展,一是加快铁岭市物流公共信息中心建设,以互联网、物联网为载体,逐步实现与省、国家乃至全球物流信息平台的对接;二是推进物流园区建设;三是培育物流龙头骨干企业;四是提升运输装备技术水平;五是推进农村邮政基础设施建设。
(五)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服务水平
坚持把公共交通发展作为交通运输服务民生的重要载体来抓,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加快公交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推动公共交通智能化应用;三是积极推进快速公交系统(BRT)建设;四是积极开辟新线路,增设站点,根据运量合理调整运力,加大车辆更新力度;五是加强对驾驶员培训行业管理,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和服务水平。
(六)加快绿色交通建设
把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要求贯彻落实到交通运输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围绕“绿色交通省”的创建,一是到2018年建成铁岭至本溪的绿色高速公路;二是强化节能减排;三是加强资源集约利用;四是加强生态保护。
四、“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项目
(一)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1、京哈高速公路铁岭至四平段改扩建项目。工程全长128公里,采用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总投资76.5亿元,2016年完成剩余投资45亿元并建成通车。
2、中环高速公路铁岭至抚顺新建项目。工程全长32.5公里,采用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总投资22.4亿元,2018年建成通车。
(二)城际铁路建设项目
沈铁城际铁路由铁岭市银州区始发,经由凡河新城、腰堡新城、新台子新城与沈阳市地铁4号线相连。其中铁岭段30公里,全程高架,投资概算90亿元,将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引入战略投资者。轨道交通与轨道经济带同步规划建设。
(三)普通公路建设项目
1、国道:5条436公里(其中27公里已改造),“十三五”期间拟将6公里实施改建;270公里实施改造;133公里实施中修。
2、省道:9条904公里(其中75公里已改造)。“十三五”期间拟将126公里改建为二级公路;382公里实施改造;321公里实施中修。
3、农村公路:“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安排农村公路新建路面工程(沥青或水泥路面)835公里,其中:县级公路5公里,乡级公路298公里,村级公路532公里和新建配套桥梁1,040延米/38座;维修改造工程1,814公里,其中:大修工程826公里(县级公路196公里,乡村级630公里);中修工程988公里(县级公路386公里,乡村级602公里)。
4、干线公路规划主要工程量:
路基改造94公里(三级改二级);黑色路面1,238公里(改建132公里,改造652公里,中修454公里);桥梁工程1,011延米/19座(新建230延米/3座,改建781延米/16座)。
5、绕(环)城、旅游路等规划
全市“十三五”期间绕(环)城、旅游路等重点规划项目共21项,368公里,工程投资约28.2亿(暂按“十二五”省补标准提高20%测算)。其中:新改建路面工程368公里,新改建桥梁工程10,237延米/100座。重点绕城项目有三个:
(1)铁岭市京哈线中心城区绕城改线段约25公里,实施标准公路一级,路面宽21.5米,路基宽23米。工程需新建大桥620延米/2座(跨柴河、跨凡河)。
(2)铁岭市沈环线银州区绕城改线段全长约23公里(其中约重复京哈线绕城段16公里),实施标准公路一级,路面宽21.5米,路基宽23米,工程需新建辽河特大桥约1,100延米/1座,新建大桥450延米/2座(上跨沈四高速、下穿哈大铁路)。
(3)铁岭市昌图县京哈线绕城改线段约15公里,实施标准公路一级,路面宽20米,路基宽21.5米。工程需背后建大桥355延米/3座(北地、青羊、银河)。
6、提级路规划
“十三五”期间通过新、改建及路线调整,拟提级:省级公路1条计165公里(第三纵阿陈线—孤懿线—新三线);县级公路3条30公里(沈铁二号线、百横线、大仁线)。
7、危桥改建、安保工程规划
我市现有急需改建的干线公路桥梁49座;“十三五”期间按轻重缓急实施改造。安保工程规划干线公路共安排30公里。
(四)场站建设项目
1、新城高铁西站客运综合枢纽。采用一体化设计,建成公铁立体衔接型综合枢纽,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集中布局,同站换乘,使道路客运与高铁客运、城市公交、出租客运立体衔接。
2、公交场站建设。城区建成“一总四分”5个公交场站,场站总面积13.7万平方米,建设规划投资2.7亿元。其中公交总场站位于铁西商业储运中心,场站面积2.6万平方米,预计建设费用7,000万元。配套设施包括:办公楼、IC卡中心、收银中心、维修中心、充电桩、加气站。
3、铁岭保税物流中心:以东北物流城为主枢纽和货源集散地,积极培育和扶持铁岭保税物流中心,物流企业逐步将物流服务辐射、延伸,以点带面,发挥其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推动全市交通物流业的发展。
(五)邮政快递监管平台项目
快递监管平台项目通过固网光纤专线、移动宽带两种方式接入,接入面覆盖市邮政管理局和全市50%大型快递企业。包括车辆监控系统、转运中心视频监控系统、营业收寄监测系统、远程指挥系统、基础软硬件平台五个子系统。建成后能够实现快递业务的全天候24小时实时监控,大幅提升我市快递业的管理效能。
五、“十三五”时期交通运输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紧紧依靠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工作机制,成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
(二)政策保障:“十三五”期间,要将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纳入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并出台相关配套文件。各级交通运输部门要提高规划意识,保障规划的权威性、连续性、稳定性,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和指导。
(三)资金保障:健全完善政府统筹、分级负责、多元筹资的投融资体制,努力拓宽交通运输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层次、多元化投入格局,实现公路、城际铁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的良性循环。围绕交通运输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加大市产业投资基金、政府债券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引入社会资金投入。按照“政企分开、市场导向”原则,发挥交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作用,多渠道筹措交通运输建设资金。探索实施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融资,拓展交通运输建设资金来源。
(四)安全保障:落实一岗双责,加强廉政风险防控,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和长效机制,严格落实行业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深化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健全完善应急救援体系,严肃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加强工程质量管理,加大从业单位、人员质量行为规范和现场实体工程质量监督检查力度,严肃质量问题查处,健全完善科学的质量评价和质量保证体系。加强建设和运输市场管理,强化招投标、设计变更等重点环节管理,规范道路运输、水路运输市场秩序,健全完善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加强财务控制管理,严格执行财务预决算制度,强化交通专项资金审计监督和造价审查,有效降低工程造价和管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