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铁岭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意见

主题分类:
发文机关: 市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标  题: 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铁岭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意见
发文字号: 铁政办发〔2018〕43号 发布日期: 2018-08-27
文件 file
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铁岭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一带五基地”建设的决策部署,将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铁岭全域农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兴旺发展,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顺利实现,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铁岭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凝聚示范带建设合力
    各地区、各部门要站在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高度,高站位谋划示范带建设,充分认识到铁岭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是贯彻“四个着力”“三个推进”发展新理念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重要载体和突破口,也是我市建设铁岭经济走廊,对接国家振兴东北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省“五大区域发展”战略、“一带五基地”建设的重要抉择,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合力,切实把示范带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铁岭振兴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认真抓好抓实抓出成效。
    二、明确目标,确定示范带建设任务
    今后一个时期,铁岭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发展质量为主线,以“三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全市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引领全市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为全市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主要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初具规模,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每年增加一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在此基础上,再奋斗十年,到2030年,建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振兴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三、把握原则,发挥示范带建设优势
    在推进铁岭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示范带建设的比较优势,切实把握五项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强化顶层设计,统筹编制示范带产业发展、土地利用、基础建设、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等多规合一的建设规划,确保示范带建设高站位、高标准、高质量。在此基础上,制定示范带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确保久久为功,扎实推进,一张蓝图干到底。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原则。依据区域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实行差异化发展,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认领农业和田园综合体,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原则。立足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大力夯实农业产业基础,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仓储物流、连锁配送、农游结合综合体等新产业新业态,促进农业功能多元化,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四是坚持基础支撑保障原则。要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农业,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五是坚持与产业扶贫相结合原则。切实把示范带产业发展与全市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和贫困村“摘帽”紧密衔接,整体推进,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四、突出重点,加快示范带建设进程
    (一)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要调整政策导向,坚持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为目标,将新型经营主体对小农户的带动能力作为政府扶持政策的重要衡量指标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考核的主要指标,既要通过政策扶持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又要通过大力发展直接面向小农户的信贷支农、农业大灾保险等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其带动小农户发展的能力,推动家庭经营与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二是要强化新型经营主体人才培育。实行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步推进,双项并举,有针对性地引进一批创业、创新领军人才,促进人才、项目一起落地。要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青年致富“领头雁”和手机应用“星火燎原计划”带头人、益农信息社社长的培训力度,加速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用得着、留得住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农民企业家及专业人才。同时要搭建农村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吸引和支持大学生、返乡人员、退役军人创办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事企业。
    (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是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主食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等产业提档升级。完善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规划,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项目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二是加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重点打造粮食、肉类、特色产业三大加工产业集群,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效益。完善财政、税收、金融服务等相关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租赁、产业链延伸、品牌联盟等形式重组整合,培育壮大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推动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上水平。到2020年,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三是积极推进多种业态发展。支持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加工流通、培育现代加工模式。  
    (三)着力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一是建立完善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出台《铁岭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为农产品品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确保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立以政府公共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四位一体”的农产品品牌体系。二是组织开展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争创活动。以打造“铁”字号区域性地理商标为重点,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扩大铁岭大米、铁岭榛子、铁岭蔬菜、西丰梅花鹿等品牌的宣传力度,力求提升做强一批传统品牌、创新弘扬一批特色品牌、整合打造一批旗舰品牌。三是积极培育品牌建设主体,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各类主体抓好品牌农产品营销和推介,创建企业知名品牌。鼓励以多种形式建设线上、线下结合的营销体系,支持企业、农民合作社筹建铁岭品牌农产品网上商城和在全国建立铁岭品牌农产品展销中心。到2020年,每年增加2个以上辽宁省名牌农产品,每年增加10个以上铁岭市名牌农产品,每年开展一次“铁岭礼品”评选活动。
    (四)深入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一是建立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强“三品一标”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业标准化生产面积稳定在580万亩左右。二是继续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和测土配方施肥,强化病虫害统防统治和全程绿色防控。三是大力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模式与运行机制。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建设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同时,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到2020年,示范带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以上,村庄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90%以上。
    (五)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一是加强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推动农业企业、优势农产品走出去,扩大肉鸡、蔬菜、鹿茸等优势农产品出口。二是充分利用西丰县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扩大以鹿产品为主的特色农产品出口。三是充分利用铁岭保税物流中心和铁岭东北城物流基地,扩大农产品出口和域外销售。四是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博览会、农贸会、展销会,加强优势特色农产品的推介与营销。五是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扩大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加强南与北京、天津、上海,北与吉林、黑龙江及俄罗斯的贸易合作与交流,扩大农产品市场份额。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亿元以上。同时,进一步规范和支持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做大做强绿农商务港、农村淘宝、西丰圆上圆等电商平台,加快推进淘宝村、邮农丰、益农信息社等多种类型电子商务发展,增加农产品线上销售量。
    (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认领农业、田园综合体、康养度假区等新型业态,重点建设铁岭县当铺屯、开原象牙山庄、西丰红豆杉运动养生公园、清河玉皇山等一批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打造可游玩、可参观、可携带、可体验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和产游结合体验基地。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乡村旅游活动的安全性、舒适性、便利性。着力培育乡村旅游特色小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民族特色文化、红色旅游文化及影视文化底蕴,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小镇。大力促进以农家乐活动为主体的农村新貌游、民俗文化游、庭院经济游、踏青赏花游、生态观光游、品果采摘游和垂钓烧烤游等,加快农家乐升级为乡村旅游民宿。到2020年,全市完成新改扩建景区厕所186座,重点培育20个乡村旅游特色小镇,每个县域至少发展10家乡村旅游民宿度假区,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积极办好各类旅游节会,打造铁岭乡村旅游特色品牌。
    (七)切实加大产业扶贫力度。一是要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确定扶贫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二是要将产业发展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衔接起来,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土地托管、订单帮扶等多种形式,建立贫困户与产业发展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人口分享产业发展收益。三是要加大金融扶贫力度,采取用风险补偿金撬动金融扶贫贷款的方式,支持贫困户发展产业和投资创业。四是深入实施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扶持贫困村发展设施蔬菜、苗木花卉、榛子、寒富苹果、花生、梅花鹿、柞蚕、中草药等特色产业,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建成1个产业扶贫基地。
    (八)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装备建设。一是大力夯实农业生产能力基础,切实抓好“两区”划定、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护、农田水利、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粮安工程等基础装备建设。全市按期完成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划定任务672.6万亩。到2020年,全市水土流失治理面积达到3.51万亩,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3.3%,农业信息进村入户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二是切实加强动植物疫情防控、气象灾害防御等体系建设,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三是加强国土绿化和森林资源保护,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33.7%。四是全面落实河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库管理保护机制,保障河库功能永续利用。五是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积极推进农业产学研融合,突出抓好科技创新、科技应用、科技特派、科技服务、科技培训、技术推广、种业发展等,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每年推广农业新品种10个以上、新技术10项以上,每年培训新型农民500人以上。
    (九)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一是深化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政策,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确保2018年确权登记结束。认真总结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和改革成果利用典型经验,探索破解融资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难题有效途径。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政策措施,鼓励发展土地流转、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代耕、流转、认养等多种形式发展“一县一业”“一园一区”“一镇一品”,形成各具特色的规模经营新格局。鼓励发展认养农业,每个县域都要培育一个共享农场或田园综合体。同时利用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果,引导土地有序规范流转。二是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集体成员身份确认,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和收益权,增强集体经济发展活力和实力。
    五、强化措施,保障示范带建设顺利进行
    (一)强化机制保障。要高度重视示范带建设工作,建立领导责任制,形成党政一把手负总责、职责部门协同配合、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示范带建设工作要在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统筹协调推进,各县(市)区也要明确示范带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机构,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确保示范带建设平稳顺利推进。
    (二)强化政策保障。在全面落实现有农业农村基本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扩大农业招商引资、发展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培育壮大农产品品牌、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村人才培养等扶持政策,引导示范带建设扎实推进。
    (三)强化资金保障。积极推动融资模式创新,多渠道增加示范带建设投入。一是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招商、产业链招商、对口合作招商,吸引域内外资本投入。二是整合涉农资金,搭建资金整合平台,统筹安排农业建设项目。三是认真研判和把握国家支农政策扶持方向和资金投入导向,搞好项目贮备和包装,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四是创新信贷机制,积极探索“政银担”“牧担贷”“两权抵押”“政府增信”等金融服务“三农”模式,引导银行机构增加支农信贷投入。五是有效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通过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多种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向示范带建设。
    (四)强化监督考核。要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示范带建设的实绩考核制度,明确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和工作标准,并将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挂钩。要加强工作督查,定期督导工程项目进程、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确保各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同时要强化宣传发动,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加强典型经验交流,营造良好工作氛围,推动示范带建设顺利进行。
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解读 unscramble

  一、《铁岭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三年行动方案》起草背景
  今年,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文件,省委下发了《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辽委发〔2018〕1号)和《辽宁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辽委办发〔2018〕43 号)文件,市委下发了《中共铁岭市委、铁岭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铁委发〔2018〕13号)和《铁岭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铁委办发〔2018〕22号)文件。为贯彻落实以上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一带五基地”中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基地的要求,我市按照市委、市政府“一带四产业一区”的总体布局,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铁岭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的意见》(铁政办发〔2018〕43号),明确将铁岭全域农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全面实施铁岭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以示范带为依托建成辽宁现代农业生产基地,为全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产业支撑,促进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为此,特制定了《铁岭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铁政办发〔2018〕49号)(以下简称《方案》)。
  二、《方案》的主要内容
  《方案》共分四个部分,主要内容有:
  1、总体要求。要坚持以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东北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物流中心以及全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为目标, 以推进“三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三区”(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为重点,着力实施铁岭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可参观、可休闲、可体验的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产游结合美丽农业体验基地,使之成为铁岭乡村振兴的产业载体和全省乡村振兴的示范基地。
  2、发展目标。到2020年,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初具规模,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农产品加工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粮食年总产量达到85亿斤以上,蔬菜总产量年均增长5%以上,肉类总产量年均增长3.5%以上。
  3、建设重点。一是实施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建设工程;二是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三是实施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工程。四是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工程;五是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工程;六是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工程;七是实施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工程;八是实施农村双新双创示范工程。
  4、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二是加强政策扶持;三推进改革创新;四是加强科技支撑;五是加强宣传引导
  三、《方案》工作重点
  《方案》明确提出,铁岭现代农业示范带是覆盖铁岭全域的现代农业产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乡村旅游产业基地和三产融合示范基地。围绕这一总体建设思路,《方案》明确提出抓好以下八项重点工程:
  1、实施农业基础设施装备建设工程。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旱作节水灌溉、耕地轮作休耕、农机深松整地等项目,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全面提高抗旱防洪除涝减灾能力。着力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种养加全面机械化,促进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加快数字农业发展,积极推动各类信息技术在农业的应用,扩大农业物联网应用范围。实施粮安工程,加大粮食去库存力度。加强动植物疫情防控、气象灾害预警、农情远程监测预警等系统和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
  2、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程。加快划定和建设697.2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积极创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1个、农产品加工园区10个。优化示范带产业布局,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着力建设优质粮油、畜产品、蔬菜、水果和特色农产品“一县一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基地,推动建设一批标准化种植、生态化养殖、特色化农产品示范区。着力培育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3、实施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工程。坚持以建设辽宁知名农产品加工基地为目标,加快促进农产品初级加工、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加工等产业提档升级。重点打造三大加工产业集群:一是打造粮食加工集群。重点围绕玉米、水稻、大豆等产业,建设粮食深加工示范区。二是打造肉类加工集群。重点围绕肉牛、生猪、肉禽等产业,建设肉类深加工示范区。三是打造特色产业加工集群。主要以西丰县特色农产品加工园区和东北土特产品交易中心为基地,以西丰县鹿宝堂药业、辽宁鹿源参茸饮片、辽宁采逸野蚕丝制品等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为龙头,打造全国“梅花鹿之乡”和全省最大的特色产业精深加工基地。
  4、实施农业品牌建设工程。以打造“铁”字号农产品品牌为重点,着力构建公共品牌、区域公用品牌、企业知名品牌、特色农产品品牌“四位一体”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加强商标注册工作,开展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争创活动,并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电台等媒体,扩大品牌宣传力度,对铁岭大米、铁岭榛子、铁岭蔬菜、西丰梅花鹿等品牌进行重点培育。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积极培育品牌建设主体,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各类主体抓好品牌农产品营销和推介。每年增加2个以上中国名牌或辽宁省名牌农产品、10个以上铁岭市名牌农产品。每年开展一次“铁岭礼品”评选活动。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扩大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
  5、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工程。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人才需求与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有效对接,开展特色优势产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培养现代农业发展实用人才。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实施科技培训、科技特派等行动,引导科技人员面向生产、面向市场开展扶创新和成果转化。扎实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每年培训新型农民500人以上。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培育和推广优质、高产、多抗的粮油作物新品种,发展工厂化育苗。加强畜牧业繁育体系及林果业苗木基地建设,提高农机农(牧)艺融合水平,形成一批融合发展成果。继续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每年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0个以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10项以上。
  6、实施农业绿色发展工程。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化肥和农药减量行动,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模式与运行机制。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项目建设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推动建设一批畜禽标准化生态养殖场。建立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提升市县级农业质检站建设水平。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推进造林绿化、青山工程、森林资源管护。推行河长制,持续开展辽河等重点河流治理,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使农业生态、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观。
  7、实施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工程。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认领农业、田园综合体、康养度假区、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推进农业多功能化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着力建设一批高标准的星级农家乐,开发一批精品旅游线路,培育一批特色旅游品牌,发展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小镇,促进农家乐升级为乡村旅游民宿,打造产游结合休闲农业体验基地。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充分运用线上线下融合、“互联网+现代农业”等营销模式,扩大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依托供销合作社建设一批为农服务中心和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积极组织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批对接。推广“邮农丰”一体两翼发展模式,做大做强绿农商务港、农村淘宝、圆上圆等电商平台。
  8、实施农村双新双创示范工程。围绕培育新农民、推广新技术产,大力促进农村创业创新发展。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现代青年农场主、农村青年致富“领头雁”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培训力度。加强农民技术员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用得着、留得住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建立创业就业服务平台,鼓励支持全社会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就业。深入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2020年信息进村入户村级覆盖率达到100%。提升农业干部政治业务素质,推进干部作风转变,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方案》还就加强示范带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确保铁岭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顺利推进,明确了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即为铁岭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在市农委设办公室,与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合署办公,具体负责各部门和各县市区示范带建设工作的协调与指导。
                                                

图解 Picture interpre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