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25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铁岭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7月13日
(此件公开发布)
铁岭市“十四五”服务业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市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起点,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铁岭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新突破的关键时期,也是全市服务业重构发展新格局、培育竞争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新突破的重要阶段。为加快全市服务业创新发展,增强服务经济新动能,推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振兴实体经济,促进农业现代化,助推工业强市建设,实现一二三产在更高层次上协调发展,根据《铁岭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的通知》(铁政发〔2021〕5号),制定本规划。本规划是指导全市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布局重大工程项目、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措施的主要依据。本规划以2020年为基期,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 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三五”时期,全市服务业深入贯彻国家、省关于促进服务业健康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应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疫情冲击,全市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主体壮大,载体建设和产业融合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总量持续扩大,占比稳步提升。服务业增加值从2015年的265.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18.9亿元,总量增加超过53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2015年的45.3%提高到2020年的48.1%,提高2.8个百分点,服务业整体实力稳步提升。
结构持续优化,特色产业稳步发展。现代物流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东北物流城、铁岭保税物流中心、铁岭物流园、昌图银河物流园等一批现代物流基地和园区建成运营。铁岭海关挂牌成立,铁岭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口货值实现3.3亿元。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增效。全市建成商品交易市场52个,实现年交易额百亿元以上,其中大型商品交易市场10个。文旅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5%(因疫情影响,以2019年指标为准)。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56亿元,比2015年增加17.2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8.4%,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17.6%。
市场主体加快培育,创新能力稳步提高。物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注册资本100万以上的物流企业318家,其中,注册资本1000万以上达132家。全市挂牌上市企业达71家。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三个县(市)列入全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县,占全省试点总数的三分之一。高新技术企业123家,瞪羚企业20户,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
载体建设成效明显,承载功能不断完善。优化商业网络布局,建设了城市中心商圈和特色商业街区,新建了辽北产业园粮食批发市场等一批大型商贸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铁岭哥伦布广场获评省级示范步行街。建成8个电子商务产业园和9个农产品电商平台,铁岭县被评为省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铁岭外研科技有限公司、东北参茸中草药材市场被评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7000余家微商和100多家农事企业产品进入淘宝、京东等网站销售,铁岭电子商务创业园成为网商创业中心。建成邮农丰合作社210个,邮农丰农产品直营店10处。
产业融合不断深化,助推实体经济发展。畜禽电子商务工程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形成以第三方物流为平台的新型畜禽产品销售方式。数字经济不断发展,全市42个邮政支局开通了远程医疗服务,搭建了远程开放的终身教育服务平台。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3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铁政办发〔2018〕81号),拓展12项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新领域。专用车博览会、农机博览会已形成品牌效应,铁岭县夏季羊汤节等节会经济形成新业态。营养食品、医药保健品、医疗器械、中医药养生、健康养老等生命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建成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96个,90%以上的养老院已完成与附近医疗机构签约,健康养老产业逐渐成为新支柱产业。
服务业发展依然存在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一是市场主体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不相适应。现代物流业、现代商贸业、文化旅游业、健康养老业等已成为全市服务业特色产业,但市场主体发展相对滞后,核心竞争力不强,供给与支撑能力不足。二是产业结构与转型升级要求不相适应。传统服务业升级缓慢,现代服务业新增亮点不多,服务布局优化、产业体系和服务品牌建设有待加强。三是供给水平与消费结构升级不相适应,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四是发展层级与产业跨界深度融合不相适应,推动服务技术、理念、业态和模式创新等存在不足,服务城市经济发展新动能能力有限,与农业、制造业融合度有待增强。五是速度效益与高质量发展阶段不相适应,服务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全球经济高度服务化、我国进入服务新时代、全省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新形势下,铁岭市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是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机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提出,要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围绕产业融合发展主题,我国已形成《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6〕28号)、《国家发展改革委 市场监管总局关于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产业〔2019〕1602号)、《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发改产业〔2019〕1762号)、《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改产业〔2021〕372号)等政策体系,为新时期铁岭谋划服务业与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引领。
二是满足服务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发展机遇。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进程中的根本目的之一,“以人为本,优化供给”是新时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原则,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增强经济发展韧性和激发发展活力的重要战略举措。《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21〕103号)明确提出了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加快补齐服务场地设施短板、加强服务标准品牌质量建设、强化高质量人力资源支撑、推动服务数字化赋能、培育强大市场激活消费需求、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7大领域重点任务与发展路径,是我市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遵循。
三是铁岭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带来的发展机遇。铁岭位于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北部,处于东北地区与京津冀等都市群的重要连接带,也是“一带一路”中蒙俄国际物流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以保税物流中心为核心的外向型经济体系将加快形成,在国家重大区域布局和全省“一圈一带两区”发展新格局背景下,服务业发展多重政策叠加优势更加凸显。以沈阳为核心联动、辐射与融合发展成为铁岭借势发展的重要依托,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消费升级将催生强大的区域市场需求。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将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广度和深度,乡村振兴战略将充分释放农业大市的农村消费潜力。借助全国“两权”抵押贷款试点、省级工业电子商务试点企业、国家信息消费试点示范等有利于探索突破服务业体制机制障碍的路径,全面推动引领服务业创新发展。
二、面临挑战
一是产业融合面临制造业发展滞后带来的挑战。现代服务业发展依赖于制造业发展带来的新需求,制造业规模决定了现代服务业规模,制造业的产品层次决定了服务业的水平,我市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尚需付出艰辛努力。二是消费升级面临服务业基础设施薄弱以及人口趋减的挑战。我市消费市场日益壮大,但市政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弱项仍比较多。人口外流趋势导致消费规模和潜力降低,对服务业发展也带来长期不利影响。三是融入国家战略面临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铁岭城市经济规模和发展质量长期位于全省地级市偏后位置,中心城区行政区划不确定性严重制约城市高品质建设,工业发展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偏弱,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对发展地方经济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建设支撑能力不足,在区域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新发展阶段、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聚力创新、转型升级为战略导向,以载体建设、项目推进、市场培育为抓手,突出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四大主导产业,坚持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和新兴服务业引进培育并举,坚持满足需求和引导消费并重,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提升,努力构建结构优化、服务优质、布局合理、跨界融合的现代服务体系,使之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民生福祉的新主导产业,为实现铁岭市“十四五”时期发展愿景和重大战略目标任务提供坚实支撑和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供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多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需求,结合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新变化、人口老龄化新研判,积极发展文旅康养、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实现服务付费可得、价格合理,以高质量的服务供给催生创造新的服务需求。
坚持创新驱动,跨界融合。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服务技术、理念、业态和模式创新,促进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不同领域的融合发展,为区域经济注入新活力,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形成有利于提升全市农业和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模式。
坚持合理布局,集聚发展。重构服务业“核心—轴带—片区”多层级空间新格局,推动服务业集聚化、特色化、均衡化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协调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品牌引领。顺应产业转型升级新趋势,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公平竞争中提升服务业竞争力。坚持质量至上、标准规范,树立服务品牌意识,发挥品牌对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着力塑造铁岭服务品牌新形象。
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服务领域改革,破除阻碍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政策体系和发展环境,激发发展活力和潜力。鼓励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积极投资服务业发展,为各类市场主体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法治环境,推动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合作。
主动参与构建新时期辽宁服务业“双核两带五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发挥铁岭在以沈阳为中心的都市圈的现代服务业布局中的区位优势,深度挖掘生态资源、历史文化和特色产业潜力,立足“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和城市发展战略,着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等主导产业新业态,努力打造沈大哈长经济发展轴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文旅休闲康养基地、东北地区现代农业服务新高地。
沈大哈长经济发展轴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深度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依托铁岭保税物流中心,推进东北(铁岭)国际陆港物流枢纽核心区建设,构建“一个核心、多点支撑”的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新体系,加快推进保税物流中心(B型)转型升级,全面提升铁岭地区外向型经济后发优势,建设东北腹地货物集散的中转站和连结国内外市场的重要物流转换枢纽,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文旅休闲康养基地。以辽河国家公园(铁岭段)建设为契机,依托生态、人文、红色、乡村等特色优势资源,培育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产业,推进健康养老产业与新经济、新业态融合发展,加快“北方水城、快乐之都、健康铁岭”建设。
东北地区现代农业服务新高地。增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本土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引导农业服务业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依托“铁农云”项目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服务,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培育一批现代农业生产服务、品牌及营销推广、渠道建设、物流配送等全产业链服务业企业和服务品牌,形成可供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的现代农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到2025年,全市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支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功能进一步增强。服务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生活性服务业满足人民消费新需求能力显著增强,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服务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对外开放领域和范围进一步扩大,功能突出、错位发展、网络健全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产业规模发展壮大。“十四五”时期,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6%左右,服务业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增幅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四大产业成为改善民生福祉的新主导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提升。沈大哈长经济发展轴重要物流节点城市、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文旅休闲康养基地、东北地区现代农业服务新高地初步建成。到2025年,旅游总收入增幅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市综合养老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80%。
产业创新再上台阶。农业社会化服务业态、模式、机制创新稳步推进,现代农业服务业专业化、信息化、市场化水平显著提升。物流服务创新、技术创新、主体创新、方式创新不断深化,形成以多元创新为动力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新格局。文旅新消费、新科技、新场景、新文化动力逐步形成,文旅新产品、新模式和新路径不断创新。
产业融合更加紧密。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物流+”“旅游+”“养老+”等跨界融合,产业层次进一步提高、产业内容进一步夯实,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的主力军。
产业开放有新突破。不断发挥铁岭保税物流中心等开放平台的招商引资作用,服务业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增长点。加快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一体化开放通道建设,融入共建共享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全市外向型经济取得新突破。
立足我市服务业发展基础,把握服务业发展环境和趋势,紧紧围绕不断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构建突出区域发展特色的全新产业发展布局,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进一步提高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突出极点带动,加快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健康养老四大主导产业,推动传统服务业优化升级,培育壮大服务业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着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品质。
加快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构建“公铁海空”多式联运体系,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物流体系,进一步提高物流对外开放水平,推进物流降本增效。发展现代商贸业。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商圈引领、特色街区建设促进传统服务业升级,积极培育适应新消费、新需求的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文化旅游业。充分发挥我市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人文优势以及特色资源优势,以建设“北方水城、快乐之都、健康铁岭”为目标,促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打造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中的文旅休闲康养基地。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把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同加快发展新经济、新业态相结合,推动医养结合,促进康养产业与旅游休闲、中医药、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等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培育壮大高新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服务,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牢牢抓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积极顺应消费升级新趋势、加快服务消费提质,促进实物消费升级,推动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创新线上线下消费场景,鼓励发展夜经济、假日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培育体验式消费,努力构建15分钟社区服务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促进民生福祉提升。
以优化服务业发展总体布局、突出区域发展特色为导向,统筹区域产业发展定位,加快整合资源优势,推进产业集聚、功能集成、资源集约,在空间上构筑“一核、三带、五区”的产业发展布局,构建特色彰显、优势互补、功能协同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一核:发挥银州区、凡河新区的主城区综合优势,加快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高新技术服务、信息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推动传统批零住餐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区域性特色集聚区(街、商圈),建设全市宜居宜业的综合性城市服务中心,带动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三带: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带。依托沈大哈长经济发展轴上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沿线的农业科技园区,把握生产性服务业向产业集聚区和大城市集聚的发展规律,推动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打造铁南工业、昌图—清河—开原现代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带。辽河干流生态文旅产业带。以辽河干流(铁岭段)为主轴线、主要一级支流为辅线,深入挖掘辽河流域历史文化、活化流淌伴生的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红色革命文化,加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坚持水、岸、城一体化,构建辽河流域生态、文化、旅游相融合的文旅产业带。东部山区生态旅游康养带。主要依托东部山区乡村的自然生态资源、独特的山水景观风貌,主动融入辽宁东部绿色经济区,打造生态旅游、健康养老、休闲度假基地,协同构建生态旅游、健康养老产业带。
五区:依托我市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重点推进现代服务业以点扩面、以园串线,组团式发展,聚力培育壮大五大集聚区。现代物流集聚区。以建设东北(铁岭)国际陆港为核心,以辐射周边、服务东北、联通国际为目标,以做大做强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等7个物流分中心,发展县(市)区、中心镇配送中心为基础,着力构建农业物流、工业物流、电商物流和保税物流体系。科技服务集聚区。围绕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和沈铁工业走廊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科技需求,布局研发与工业设计、科技成果转化、检验检测认证、知识产权及法律咨询等服务业态,促进科技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健康养老服务集聚区。构建以西丰县为核心辐射其他各县(市)区的覆盖全生命周期、满足“医、养、检”等多元化需求的全民健康服务体系。鼓励发展社会办医、康养、体检等医疗大健康服务,推动中医药大健康、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等服务业发展。休闲旅游集聚区。促进各县(市)区整合资源开发精品、特色旅游线路,优化提升铁岭县湿地游、银州区文化旅游、调兵山市工业旅游,加快发展昌图县生态旅游、西丰县医疗康养游、清河—开原冰雪旅游等,繁荣发展全域旅游。现代商贸集聚区。依托银州区和凡河新区核心商圈及其他县(市)区商圈,促进布局优化、特色突出、业态升级、错位发展。加快传统商贸转型升级,推动实体零售创新转型,创新发展体验式、服务性消费,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消费需求。
服务“一带一路”倡议,助力全省构建“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发展新格局,贯彻落实《辽宁省现代物流产业链建设实施方案》任务要求,完善“通道+枢纽+网络”物流运行体系,优化物流产业布局,提高物流服务产业发展水平,培育物流对外开放新优势,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打造沈大哈长经济发展轴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到2025年,市县乡村四级物流体系全面完善,形成现代化物流网络格局。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发展,基本建成“全链条、网络化、严标准、可追溯、高效率”服务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物流业对外开放优势显著增强,铁岭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口货值达到5亿元以上,成为辽宁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
加快构建现代物流格局,积极发展多式联运,完善城乡配送体系,切实推动物流降本增效。
优化现代物流布局。积极融入省域物流网络,参与构建大沈阳物流圈,协同发展“沈铁辽鞍营大”城际物流带。推进东北(铁岭)国际陆港建设,提升东北物流城、保税物流中心、铁岭物流园功能,建设综合性物流园区,打造大连、营口等海港的支线港。构建多点联动物流支撑体系。重点支持铁岭县辽宁顺泰公路港建成综合性物流服务区和电子商务园,加快建设昌图银河物流园、西丰冷链仓储物流园、清河公铁联运物流园区,支持开原市围绕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建设商品交易集散基地,支持调兵山市围绕煤炭、装备制造、燃料乙醇等构筑现代物流网,支持银州区建设城市配送服务中心。
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推进多式联运物流网络体系建设,增强物流综合服务能力,与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实现电商物流、冷链物流、大件运输、危险品物流等专业化集群发展。完善“铁四通辽”区域干线公路“大通道”和铁岭东部山区大通道建设。推进东北粮食现货电商交易及物流服务平台、铁岭恒通物流园等枢纽节点建设。
完善城乡配送网络。在城区周边的交通枢纽、重点物流园区和产业基地合理布局物流仓储和分拨中心;在城区周边、商贸集聚区、批发市场、居民集中区附近建设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在城市社区、机关、学校、商务区等末端配送需求集中区发展零售终端网点、冷链终端设施、智能快件箱、智能信包箱等。加快发展快递服务业。推进邮政服务网络和快递末端投递网络建设。引进国内物流企业建立配套产业服务中心。依托农村供销社建立和完善集农产品进城、农资和工业品下乡为一体的城乡物流网。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冷链物流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办发〔2021〕46号)任务要求,以果蔬、肉禽、水产、中草药材等为重点,依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冷链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和大型连锁超市等,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扩大冷链市场规模。
完善果蔬等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加强分级、包装、预冷等商品化处理和冷藏运输,完善主销区果蔬等农产品冷链配送设施建设。依托县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示范家庭农场、已登记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加强产地预冷、储存保鲜和低温运输。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冷链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具备集中采购、低温加工、跨区域配送能力的果蔬配送中心和中转保鲜库。
完善肉禽水产冷链物流体系。完善畜禽屠宰加工、储存、运输及销售的冷链设施,建立全程“无断链”肉类冷链物流体系。推进水产品超低温储藏、运输、包装和加工体系建设。提升铁岭保税物流中心进境食用水生动物、冰鲜水产品冷链服务能力,建设货运冷链专用通道,打造东北高端进口水产品集散基地。在东北物流产业集聚区、开原中心商贸集聚区、昌图银河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调兵山商贸流通集聚区等建设一批“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设施。
完善中草药材冷链物流体系。推进东北参茸网上商城与冷链物流融合发展,推动西丰东北参茸中草药材商贸流通集聚区和加工贸易中心转型升级,建设中药材冷链集散基地。建设铁岭道地中药材冷链市场体系。
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1小时农产品冷链流通圈。依托重点物流园区及专业市场实施一批冷链物流项目。推进各县(市)区利用既有设施建设一批冷链物流节点,推动开原市万源物流中心、辽宁圆上圆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物流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拓展冷链物流业务。
1.开原速冻果蔬制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及深加工项目
2.昌图九星食品集团仓储冷链物流建设项目
3.昌图县鑫峰食品冷藏冷库项目
4.西丰县冷链仓储物流园建设项目
5.银州区冷链物流项目
围绕全市“十四五”工业强市、三产融合发展战略,全面提高物流服务优势产业发展水平,推进农业物流、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提升现代物流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增进民生福祉能力。
全面提高物流服务优势产业发展水平。围绕农产品精深加工、先进装备制造、新型能源和新型建材“四个优势产业”,以铁南装备制造及新型建材产业园、铁岭县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开原绿色食品产业园、昌图生物科技产业园及西丰功能和保健食品产业园五个园区为重点,吸引优质物流企业进驻,推进一批入厂物流、仓配一体化、订单末端配送、区域性供应链服务、嵌入式电子商务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内部道路,建设规模适用的仓储、物流、集散、回收等公共设施,发展产业园区共享式工业物流。
做强农业物流。依托九三恒通物流园、昌图农机大市场及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铁岭农业物流系统,打造东北地区农业物流枢纽中心。主动融入东北现代粮食物流体系和国际国内粮食物流“双循环”格局,推进粮食集装箱陆海联运,畅通辽宁海陆(港)通道,加快农产品集聚区建设,增强集聚区引领发展、辐射带动作用。
推动商贸物流高质量发展。优化商贸物流网络布局,统筹推进城市商业设施、物流设施、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升级改造,优化综合物流园区、配送(分拨)中心和末端配送网络建设。建设城乡高效配送体系,搭建城乡配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市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实施快递进村工程。促进区域商贸物流一体化,优化整合区域商贸物流设施布局,加强功能衔接互补。提升商贸物流标准化水平,积极开展商贸物流领域标准化试点示范工作,规范铁岭辖区内物流作业模式,推进与全国先进物流服务体系接轨步伐。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商贸物流新业态新模式。
1.铁岭县商贸物流园项目
依托铁岭县九三集团、水泥、化肥、饲料企业年吞吐量500万吨基础,打造集公铁联运物流体系。
2.昌图县农机大市场及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
拟在昌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占地面积371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的农机大市场及农产品交易中心,主要包括农机销售及农产品交易中心、冷链物流中心、仓储物流中心、展示销售中心等,将农产品规模优势和农资农机大规模需求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建设立足辽北、辐射辽吉蒙的农资农产品物流基地,同时深度拉动本地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3.调兵山现代物流基地建设工程项目
依托城北工业区和城南经济开发区工业物流需求,围绕燃料乙醇发展危化品物流、围绕PVC手套厂建设医疗用品及特种商品物流、发展煤炭物流基地。
充分发挥铁岭保税物流中心“境内关外”制度优势,进一步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推动现代物流与跨境贸易、出口加工等外向型经济融合发展。
建设跨境贸易平台。推进铁岭保税物流中心海关监管设施和信息化系统建设,优化园区物流、仓储、转口、通关等综合服务,引进外贸企业和项目,带动铁岭及周边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围绕跨境电商发展,开辟国际邮件进出口通道,吸引大电商、大快递企业入驻,鼓励本地电商平台和企业拓展跨境电商业务,拓展境外服务网络,开拓境外消费市场。
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推进铁岭保税物流中心同铁路、公路、港口物流协同发展,搭建运输、装卸和通关“一站式”运营平台。支持铁岭保税物流中心在海关特殊监管场所内进一步发展仓储、配送、国际中转、转口贸易、出口加工、装卸搬运、信息服务等相关业务。
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21〕103号)、《商务部等17部门关于加强县城商业体系建设 促进农村消费的意见》(商流通发〔2021〕99号)等顶层设计为引领,坚持不断满足市场需求与引领消费相结合,巩固提升传统商贸产业,创新发展现代商贸产业,活跃铁岭商贸氛围和商业气息,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到2025年,中心城区商圈引领工程取得显著成效,充分释放消费活力,打造一站式县域消费中心,形成若干“宜居宜业宜商”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发展4—6个以商贸综合体为引领的镇域中心商圈。
加快推动商贸服务业集聚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不断优化消费供给,充分释放市场潜力,加快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步伐。
推动商贸集聚区建设。实施商圈引领工程,形成以中茂步行街为引领的中央商圈、以哥伦布省级示范步行街为引领的城南商圈、以龙首市场和春天百货为引领的城北商圈等一批城市核心消费圈。推进县(市)区中心城区商贸综合体和特色商业街建设。依托工业品、农产品集中园区和生产基地、重要交通枢纽在城市近郊、县城和经济强镇,建设一批专业市场,重点推进东北参茸中草药材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形成大宗特色产品区域性商贸中心。促进零售、批发、餐饮、住宿等传统商贸业向体验式购物、采购型专业市场、特色化餐饮、品牌化酒店等现代商贸新业态转型,推进家电、食品、药品、建材等传统零售连锁化发展。
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支持本地企业与大型电商平台合作,建立网上区域产业街和特色馆。引导实体企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实体商业通过直播电子商务、社交营销开启“云逛街”等新模式。引导服务业企业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采购、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
推进电子商务集聚、融合、开放、创新发展,充分发挥集聚区辐射带动效应,提高产业规模化发展水平。
推进电子商务集聚区建设。推进县(市)区电商集聚区建设,推动电子商务与物流融合发展,提高产业规模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铁岭县电商网红小镇、开原市东北亚花木城电商产业园和昌图县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
积极发展跨境电商。融入“辽宁丝路电商”布局,打造东北亚“买全球、卖全球”跨境电商核心区重要平台。推进铁岭保税物流中心、各县(市)区经济开发区、外贸转型基地等建设跨境电商产业园,培育引进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做大跨境电商出口增量,支持出口企业通过跨境电商开拓国际市场,实现外贸出口和品牌价值同步增长。
提升传统电商发展水平。培育引进一批电商龙头企业,构建电商协作平台、区域性农产品电商服务平台。推动电商技术服务升级,支持小微网商创新创业,聚焦细分市场打造自有品牌。培育电商新业态,支持开原市、西丰县、铁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各具特色的直播基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推动生活性服务业补短板上水平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函〔2021〕103号)等文件精神,积极推动消费下沉,鼓励发展夜经济、地摊经济等多种业态,提振重点消费,培育新消费产业生态圈。
推动消费下沉。推动消费向社区下沉。发展社区便民服务业,支持家政服务、社区服务、病患陪护、家庭用品配送等综合性基础家庭服务快速发展。引进和培育一批规范化、品牌化、连锁型社区超市、便利店、药店、专业专卖店、维修店等,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的社区周边微环境,构建便捷的15分钟生活圈。推动消费向农村下沉。促进农村生活服务业发展,鼓励农村市场向综合性市场方向发展,鼓励各乡镇驻地发展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积极发展农村电商,鼓励电商、快递企业等开展末端配送服务,打通农村物流“最后一公里”。
有序发展夜经济。发展多种夜经济业态。鼓励商业街和主要商圈,营造“商旅文体”融合发展的夜间多元化消费场景;依托美食街、美食广场做强老字号餐饮品牌,推出特色美食、风味小吃、经典菜品、大众化餐饮,打造特色餐饮街区、精品夜市。促进夜间体育健身消费。加强城市绿地、健身跑步、自行车道、健身中心、体育健身公园、社区文化广场、冰雪运动设施建设,鼓励公共体育设施夜间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
发展特色地摊经济。科学合理规划设置地摊经济的街区、点位,规范地摊经济有序发展。鼓励在不影响交通出行和居民生活的地点设置跳蚤市场、传统集市、早市、夜市等特色市场,完善周边配套公交线路、出租车候车点等设施,为出行消费创造便利环境。
培育新消费产业生态圈。着力构建新消费新型产业形态,丰富新消费供给,举办新消费促进活动,培育本土新消费品牌,引进品牌旗舰店、概念店、体验店。持续打造会商文旅体、食住行娱深度融合的新消费场景,改造提升特色商业街区,打造电商直播基地。
1.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工程
全面推动传统商品交易市场与电商融合发展,引导实体企业更多开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鼓励服务业企业借助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在线采购、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推进电商小镇、新电商营销总部基地等项目建设。
2.农贸市场提档升级工程
优化农贸市场布局,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农产品流通销售能力,打造让城乡居民放心、舒心的“菜篮子”,推进开原市滨水新城农贸市场、西丰县农贸市场等项目建设。
3.商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推进铁岭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二手车交易市场、高铁西站商业综合体、铁岭县阿吉镇商业一条街建设、兀术城历史文化街区等项目建设。
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32号)等顶层设计为引领,围绕建设“北方水城、快乐之都、健康铁岭”,促进文旅深度融合,打造沈阳现代化都市圈旅游首选目的地。到2025年,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发展一批具有引领示范效应的乡村旅游镇村,壮大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街区,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主体功能区,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文旅消费集聚区。全市旅游总收入增幅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国家A级景区达到30家,成功创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2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2个省级旅游主体功能区。
做强康养旅游、乡村旅游、蒸汽机车旅游、文化旅游等铁岭特色品牌,推动特色旅游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领域、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生力军。
做强康养旅游品牌。充分利用长白山余脉森林资源、辽河湿地等生态环境优势,开发“候鸟式”文旅结合休闲度假康养旅游,打造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生态康养首选地、辽北第一森林康养基地。
铁岭县:依托凡河新区便利交通和湿地资源优势,重点完善综合医疗、孵化创新、康养会议中心等康养旅游核心区功能,做强莲花湿地度假旅游品牌。
昌图县:依托辽河干流源头生态优势,以辽河国家湿地公园为核心,沿辽河两岸开发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色的旅游村镇;积极建设农家乐示范村、规模农家乐(农庄)、养生养老基地,培育老城镇、下二台镇、三江口镇、泉头镇、宝力镇等一批特色旅游小镇品牌。
西丰县:充分发挥冰砬山、城子山森林旅游资源和医疗保健品、生态绿色食品、优质中草药等资源优势,进一步充实康养旅游度假产业内容,推进森林氧吧会所、生态康养休闲中心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西丰生态郡、养生谷、健康城建设。
做强乡村旅游品牌。以近郊游、周末游、亲子游、休闲游为重点推进乡村旅游建设,打造一批旅游小镇目的地。培育壮大休闲农业、认养农业、田园综合体等新型业态,推进铁岭县当铺屯、开原市象牙山庄、西丰县红豆杉运动养生公园等项目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和产游结合体验基地。推进农家乐升级为乡村旅游民宿,开发农村新貌游、民俗文化游、庭院经济游、踏青赏花游、生态观光游、品果采摘游和垂钓烧烤游等铁岭乡村旅游品牌。
生态旅游小镇:依托凡河流域白旗寨满族乡、鸡冠山乡、大甸子镇、黄旗寨镇、凡河镇等打造生态旅游小镇。
温泉旅游小镇:依托竹溪园温泉、龙兴水世界、度假村社区、豪骏马术俱乐部等打造温泉旅游小镇。
特色农产品加工观光小镇:打造铁岭县新台子镇、开原市庆云堡镇等特色农产品加工观光小镇。
养老小镇:依托西丰县凉泉镇、振兴镇、开原市松山镇、清河区杨木林子镇等打造养老小镇。
民族文化特色小镇:依托昌图宝力农垦集团、铁岭县镇西堡满族噶山小镇等打造民族文化特色小镇。
蒸汽机车影视小镇:建设蒸汽机车影视基地旅游综合体,调兵山铁路博物馆,建设“中国最迷人最文艺10个火车站”,开发集龙号旅游专列观光游览、蒸汽机车驾驶体验游、老火车站“怀旧旅游”、复古火车载人游。
做强蒸汽机车旅游品牌。依托调兵山市蒸汽机车博物馆等工业遗产开发工业旅游,将蒸汽机车影视小镇打造成为核心吸引物,打响“世界知名、中国第一”的蒸汽机车旅游品牌。留住一批精品影视布景、开发一批特色影视剧拍摄场地,打造蒸汽机车综合体验区。
做强文化旅游品牌。挖掘古城、古镇、古塔、古寺、古渡等遗迹遗址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历史文化资源研修旅游。挖掘农耕文化、手工技艺、曲艺美术、餐饮文化、民俗民风、礼仪规制、名人轶事等传统文化资源,开发关东民俗文化游。依托周恩来同志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雷锋纪念馆、九三抗战纪念园等资源开发红色旅游。
1.精品景区提升工程。支持银冈书院、城子山景区、象牙山景区等3A级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
2.文旅融合提升工程。找准文物保护开发、非遗传承利用、历史名人故事、文艺演出、景区建设等与旅游产业的融合点,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
3.旅游要素提升工程。在特色餐饮、新型住宿、特色购物、演艺娱乐等领域开发一批新产品。
4.新业态培育工程。培育发展文化体验游、乡村民宿游、生态和谐游等新兴业态。
5.精品线路开发工程。开发四季特色精品旅游路线、适应市场需求的长线旅游线路、历史主题线路。
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主题,打造高品质文旅体验,策划覆盖全区、带动全域、延伸周边的休闲度假精品线路,推广个性化、差异化旅游产品,构建“快进慢游”旅游新格局。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强化交通网“快进慢游”功能,加强交通干线与重要旅游景区衔接,串联优质旅游线路,加强乡村旅游公路建设。完善公路沿线、服务区、客运枢纽等旅游服务设施功能。支持国省干线公路增设旅游交通指示标志,规范完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规划建设旅游景区停车场、内部交通、便民设施、标识标牌等。
1.生态文化游线路:开发铁岭莲花湿地、龙山风景名胜区、开原白鹭州旅游度假区、西丰冰砬山、城子山的生态文化游线路。
2.历史文化游线路:开发银冈书院、铁岭市博物馆、咸州古城、七鼎龙潭寺、城子山高句丽山城等景区的历史文化游线路。
3.红色教育游线路:开发周恩来同志少年读书旧址纪念馆、任辅臣红色教育基地、雷锋纪念馆、中共满洲省委开原第一党支部、重走东北抗联路的红色教育游线路。
4.乡村民宿游线路:开发大甸子辽北水镇、广东山村、红豆杉景区、天来花果山景区等乡村民宿游线路。
5.工业遗产游线路:开发调兵山蒸汽机车博物馆、鹿角博物馆、野蚕博物馆、茅台酒厂等工业遗产游线路。
6.康养游线路:开发竹溪园温泉度假区、象牙山景区、金峰小镇、红豆杉景区的康养游线路。
7.冰雪温泉游线路:开发莲花湿地雪域花灯、竹溪园温泉度假区、象牙山温泉度假区、西丰红豆杉景区(辽宁雪乡、温泉)的冰雪温泉游线路。
8.体育游线路:开发龙山山地高尔夫、懿阳湖汽车运动康养小镇,国际徒步大会、半程马拉松比赛等体育节会的体育游线路。
丰富旅游消费场景。挖掘地方美食资源多渠道展现民间美食文化,传承“舌尖上的铁岭”美食文化内涵,加大地方美食的宣传推介力度,包装推介铁岭小串、丁记牛肉火勺、蔡记烧鸡、铁锅炖等地方品牌,实现“吃在铁岭”。推广“旅游后备箱”发展模式,丰富一批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特色工业产品等“旅游后备箱”产品,实现“购在铁岭”。依托铁岭大剧院等文化场馆,推广二人转等地方戏文旅休闲项目,实现“乐在铁岭”。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促进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
优化文化产业结构。推动广播电视、演出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等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依托铁岭大戏院等文化娱乐场所建设区域性文化演出中心和娱乐消费中心。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壮大文化创意、网络媒体、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
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推进铁岭文化旅游主体功能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做强“兀术泉冬泳节”“龙首山登山赏花节”“群众文化艺术节”“铁岭欢歌”“送戏下乡”等文旅节庆和活动品牌。整合会展资源,引导“展、会、节、演”互联互动,促进演艺、娱乐、动漫、游戏、创意设计、网络文化、文化旅游、艺术品、工艺美术、文化会展等行业全面协调发展。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优化体育设施布局,推动“10分钟体育健身圈”向城乡一体化发展。壮大体育竞赛和体育表演市场,打造特色健身休闲集聚区,推进辽河马拉松赛道建设。继续高水平举办体育舞蹈大赛、万人健步走活动等特色体育活动,承办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国家和省级职业联赛,发展赛事经济。
1.铁岭莲花湿地旅游度假区项目
2.铁岭县懿阳湖汽车运动康养小镇项目
3.开原咸州古城开发利用项目
4.辽河源生态文化旅游项目
5.昌图县泉头镇乡村旅游项目
6.西丰城子山丝路古城文旅综合开发项目
7.西丰东北红豆养生谷旅游开发建设项目
8.调兵山平安驿关东民俗文化体验地项目
9.调兵山蒸汽机车文旅特色小镇项目
10.银州区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旅游休闲街区)
11.清河区生态旅游项目
以《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35号)等顶层设计为引领,推动西丰县在辽东绿色健康产业发展生态旅游示范服务经济区建设中发挥先导作用,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放大“生态优越、气候良好、环境宜人、资源丰富”优势,推动康养、医养、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到2025年,基本形成布局完善、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多业融合的健康养老产业体系,培育一批服务优质的医养结合重点企业,将铁岭打造成特色健康养老产业基地,基本建成区域现代康养中心。
推动康养产业与旅游、中医药、农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的深度融合,充分将区位交通优势、特色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转化成康养产业发展优势,增强“健康铁岭”建设的支撑能力。
打造区域现代康养中心。推动与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城市协同合作,依托区位、生态、护理专业人才资源,结合温泉、森林等优势自然资源,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康养小镇,推动康养产业与旅游休闲、中医药、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打造构建以“养”“检”为重点,“医、养、检”相结合的“全域、全龄、全时”的健康管理闭环。
做强一批康养保健品牌。培育中草药保健品自主品牌。积极发展西丰县药食同源中药材种养殖及生产加工,支持东阿阿胶、鹿宝堂、美麟集团等知名企业研发保健产品。挖掘特色中医药养生文化资源,建设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医药健康文化科普教育基地。
推进生态旅游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依托西丰功能和保健食品产业园,巩固提升辽宁省首批农产品加工示范集聚区创建成果,统筹推进道地中药材精深加工、现代中药材流通、药食同源保健食品研发,协同发展城子山、冰砬山为代表的生态旅游,构建以健康养生为根本、生态旅游为特色、道地中药材和保健食品为支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基础的新型药食同源大健康产业体系。
扩大高品质养老服务供给,强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高质量发展“银发经济”。
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综合性老年养护中心建设,发展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居家养老服务。实施一批社区日间照料、托老所、老年活动中心等养老服务项目建设。
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构建低端有保障、中端有市场、高端有选择的多层次养老产业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发展养老产业,鼓励专业化服务组织跨市跨县规模化承接、连锁化运营养老服务设施。鼓励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或社会组织规模化承接、连锁化运营乡镇敬老院。加强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不断提高养老院服务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推进调兵山市、清河区温泉养老等项目建设。
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推行“医养结合、康护一体”模式,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医养融合发展产业体系。
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与养老服务整合发展,建成一批兼具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与能力的医养结合机构。鼓励社会资本发展集居住、疗养、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养老综合服务社区。推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1.铁岭红豆养生谷森林医疗康养乡村旅游中心项目
2.开原市沁春园养老服务项目
3.调兵山市健康产业园建设项目
4.银州区国际生命健康城项目
依托全省加快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生产性服务业区域中心的总体部署,立足农业大市实际,树立数字农业服务全省典范,建设东北地区现代农业服务新高地,统筹推进高新技术服务、金融服务等产业发展,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到2025年,农业生产型服务业服务乡村振兴的水平全面提升,形成可供全省推广的数字农业服务模式。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基本建成覆盖产业全链条、产品生产全周期的生产性服务体系,为发展农产品加工、装备制造、能源、原材料、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支撑。
落实《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农经发〔2021〕2号)要求,积极参与全省辽北农产品流通基地农村服务业特色区建设,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服务,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加快提高农业生产服务数字化、绿色化、多元化水平,提升农业服务业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支撑能力。
树立数字农业服务全省典范。重点推进“铁农云”数字农业农村项目建设,搭建全域数字化农业农村综合服务平台。依托“八大工程”“三大中心”建设,通过数字“赋”能、数字“富”农,助推全市农业智慧化、乡村公共服务智能化、乡村社会治理数字化。
提高绿色生产技术服务水平。组织开展绿色高效技术服务和田间作业服务。与科研院所合作研发绿色环保肥料,推进主要农作物基本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加强病虫害防控能力建设,促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有机融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
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推广服务。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收运储体系建设,推动建立畜禽养殖废弃物收集、转化、利用三级服务网络。发展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服务,规划建设覆盖全市所有规模养殖场(小区)和养殖户的病死畜禽收集系统。
多元发展农机作业及维修服务。增加中高端型、全产业链的优质农机装备供给。推进农机服务环节从以耕种收为主向专业化植保、秸秆处理、产地烘干等农业生产全过程延伸。依托昌图农机大市场及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打造区域农机安全应急救援中心和维修中心,推动专业维修网点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服务业+农业”融合新业态。推进农业生产托管、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农业创客空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融合模式创新。推动平台型企业与农产品优势特色产区合作,构建辽北农产品流通基地农村服务业特色区。
以《关于加快推动制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发改产业〔2021〕372号)、《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发改产业〔2019〕1762号)等顶层设计为引领,以产需互动为导向,鼓励服务企业开展批量定制服务,推动生产制造环节组织调整和柔性化改造,推动制造服务化、服务制造化的双向融合,为工业强市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数字赋能工业强市建设。完善全市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推进铁岭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建设,提升全市工业互联网应用水平。扩大接入标识体系企业注册数量,形成立足铁岭、服务辽宁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圈”。推进辽宁(铁岭)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高质量的工业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
推进制造业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推进智能工厂建设,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服务。推广柔性化定制,实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定制和按需灵活生产。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引导企业建立监测系统、应答中心、追溯体系。优化供应链管理,推动设计、采购、制造、销售、消费信息交互和流程再造。
搭建服务制造融合平台。依托铁岭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制造业集聚区,发展共享生产平台,提供研发设计、优化控制、设备管理、质量监控等服务。推动设计、制造、施工等领域骨干企业整合资源、延伸链条,发展咨询设计、制造采购、施工安装、系统集成、运维管理等一揽子服务。
铁岭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标识为88.260,是全省评审通过的第五个二级节点项目,包含标识注册、标识解析两大核心功能,向上对接北京国家顶级节点。现已初步形成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服务化延伸、个性化定制、数字化管理五大创新应用模式,是铁岭市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圈”雏形初现的标志,未来将鼓励更多企业接入标识体系,形成立足铁岭,服务全辽宁的行业客户群。
推进科技服务集聚区建设,发展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咨询及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形成生产性服务业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新格局。
打造科技服务集聚区。发展工业软件产品及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促进工业产品、基础设施、关键设备、流程管理的智能化。着力推进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进信息技术在制造业中的集成应用。打造集研发与设计、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咨询、检验检测认证标准计量等多重服务功能的科技服务集聚区。
研发与设计服务。以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为核心,发挥沈北大学城高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和人才集聚的优势,布局发展工业设计、农业研发、科技咨询等服务,围绕都市圈北部产业链创新链拓展服务链,建设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北部重要的科技研发策源地。
发展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铁岭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中心,围绕攻关核心关键技术、拓展产品功能、延伸制造业链条,搭建科技云平台开展集成化科技服务,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技术成果转化平台、创业孵化综合科技服务平台、产权交易服务平台、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发展知识产权及相关法律咨询服务。构筑知识产权区域发展优势,利用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区位优势,探索布局发展知识产权运营、知识产权金融、知识产权分析评价等新兴服务业态,推动构建全链条服务体系。打造科技、法律、咨询服务品牌,支持建设一批咨询服务机构。
发展标准、计量、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强化对标准、计量、检验检测领域的基础保障性作用。结合全市产业结构特点,重点在园区、农产品基地布局发展标准、计量、检验检测等相关高技术服务,提升技术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检验检测认证企业快速发展,招引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和人才。
持续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金融产品供给,强化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积极培育企业上市,创新发展绿色金融,不断提高对全市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扩大金融总量供给。完善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评价奖励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向上级行争取更多信贷规模,激励金融机构扩总量、调结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有效信贷支持。以铁岭金融广场为载体,建立产融供需对接机制。加快信用服务平台、金融中介服务体系等项目建设。
强化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提高信用贷款和中长期贷款比重。支持金融机构研发推广特色产品,降低民营和中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有针对性、多样化的综合金融服务。
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加大上市后备企业辅导培育,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加快梯次推进步伐。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上市公司通过发行私募债、公司债等方式融资。推动挂牌企业通过股权方式融资,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信托及融资租赁等多元化方式融资。
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支持地方中小银行围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愿景,积极发展绿色信贷,加大对传统制造业、能源、水利、交通运输、建筑等传统行业绿色转型的支持力度。强化各县(市)区金融和财政、环保政策协同,建立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库。
1.制造服务业重点项目:丰富5G+工业互联网、二级标识解析节点等场景应用,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等各方数据和信息资源,提高网络化协同制造、精准制造、智能制造、柔性制造能力,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提升,推进辽宁(铁岭)大数据中心、铁岭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综合型)二级节点、调兵山年产3200台医用CT机机电系统总成产业化研发与生产等项目建设。
2.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坚持创新引领农业发展,数字赋能乡村振兴,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数字乡村,推进“铁农云”数字农业农村、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昌图现代农业试验站等项目建设。
全面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推动服务业更高水平开放,创新业态融合发展模式,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实现服务业市场活力充分激发,蓬勃发展新动能充分释放。
深化服务领域改革,破除制约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优化政策体系和发展环境,最大限度激发发展活力和潜力。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全面深化“放管服”和“一网通办”改革。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实现服务端口前移,减少生产性服务业前置审批和资质认定事项,对重点领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在市场主体登记中开通“绿色通道”。对国内率先引进的技术含量高、投入产出强、国际影响大的首投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重点支持。放宽市场准入,坚持内外资企业、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在标准制定、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扶持等方面依法享受同等待遇。
健全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企业加强全程质量控制,建立服务质量自我评估与公开承诺制度,主动发布服务质量标准、质量状况报告。完善全过程质量责任追溯、传导和监督机制。
推动中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依据上级相关政策规定,完善宏观政策体系,开展中介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强化各部门协同,共同推进行业治理、依法监管、优化环境、主体培育、品牌培育等相关工作,提升中介机构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能力。
打造铁岭服务知名品牌。积极参与全省服务业“品牌塑造工程”建设,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健全品牌管理体系,提升品牌认可度和品牌价值。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品牌培育和保护方面的作用。鼓励品牌培育和运营专业服务机构发展。完善品牌、商标法律法规,完善维权与争端解决机制。加强品牌宣传和展示,营造重视品牌、保护品牌的社会氛围。
推动服务业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深度参与国际国内分工合作,为服务业蓬勃发展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拓展新空间。
积极参与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协同发展。推动与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城市间产业协同发展。借助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及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契机,推进服务业提质升级,与都市圈内城市共同打造“核心引领、多点支撑”的城市消费群落。协同争创国家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进铁岭保税物流中心等与中欧班列(沈阳)集结中心对接,协同发展现代物流、跨境电商、金融保险等产业,打造中欧班列东北地区重要节点。
打造辽北对外开放门户。推进西丰县鹿产品、辽宁专用车生产基地等一批出口基地建设。依托辽北声谷大数据服务外包科技小镇建设,打造铁岭(调兵山)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基地。推动信息技术、物流等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推动西丰县做大做强鹿茸产业,打造全球鹿茸集散地。
全面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开展精准招商,引进一批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现代金融、技术检测等服务业优质项目。强化产业链招商,坚持大项目带动、配套企业跟进、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实行以商招商、代理招商、“云招商”等多种方式相结合。
培育壮大多元化服务业主体,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强化资源高效流转对接,释放服务业发展空间。
培育现代物流产业链主体。积极参与全省现代物流产业链供应链建设,谋划我市在全省物流产业链中新定位。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总部基地或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壮大综合服务型物流企业,推进传统企业扩张服务外延。加大公共配送中心建设力度,推动城乡配送模式创新和新业态发展,鼓励开展共同配送等高效率配送服务。
培育壮大现代商贸主体。支持大商新玛特、大润发等主营业务突出的商贸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培育一批经济实力强的商贸流通骨干企业。引导龙头商贸企业逐步由单一的贸易功能向采购、货运、配送、贸易、信息等功能拓展,形成品牌引领、生产集聚、制造加工、物流配送、终端消费的集成商贸服务产业链。
培育壮大文旅市场主体。引育一批文化产业骨干企业,推进一批文化产业提升项目建设。引进有竞争力的旅游骨干企业和大型旅游集团,组建本土文化旅游集团,培育一批文旅骨干企业。
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主体。支持有条件的农业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发展面向大宗农产品及区域特色农业的专业化服务。支持农机合作社发展壮大为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主体,促进供销社等服务主体向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支持农商联盟发展,鼓励银行、保险、科研、邮政等机构与农村各类服务主体深度合作。
依托全省服务业“十四五”规划中“产业融合工程”“业态创新工程”,以物联网、5G和区块链技术改造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壮大数字经济、体验经济、共享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新业态。
推动服务业与智能化融合。引导企业发展共享经济,提供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柔性化、分布式服务。鼓励企业利用虚拟现实(VR)等新技术创新体验模式,发展线上线下新型体验服务。加强数据资源在服务领域的开发利用和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共信息等数据资源开放共享。
发展“互联网+”新业态。发展外卖配送、网约车、即时递送、住宿共享等新业态。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实施5G+智慧医疗工程,共同开展远程会诊、远程监护、远程查房、院前急救、康养助老等领域5G示范应用。实施5G+智慧教育工程,开展远程课堂、教学分析、VR/AR教学互动等教育新模式示范应用。
充分发挥本规划对服务业发展的引领作用,强化政策统筹协调和体制机制、要素资源、组织领导等保障,建立保障规划实施的长效机制。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新时期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统筹协调,不断细化完善“十四五”时期服务业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强调度、通报、考核,协调推动相关部门促进服务业重点行业加快高质量发展。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抓好本地区、本行业的组织管理和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和重大举措的落实和实施等工作。
明确责任分工,做好分析评估。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对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进行分解,明确牵头单位和工作责任,抓好落实。适时开展规划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全面分析评估本规划实施效果及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准确判断服务业发展走势。
健全工作推进机制。有关部门可选择重点支柱产业适时编制专项规划、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各县(市)区结合本规划,加快编制本地区服务业发展规划或专项规划。对于服务业细分产业,抓紧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实施意见和具体措施,强化工作督导和调研。明确指导细分服务业发展的工作牵头部门,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落实职责分工,强化工作考核,形成协同推进的工作机制。
健全服务业统计调查制度。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快健全服务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完善服务业统计工作网络,进一步完善服务业统计调查方法和指标体系,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逐步建立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统计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建立健全服务业重点领域统计信息在部门间的共享机制,逐步形成年度、季度信息发布机制。
强化项目保障。完善重大项目储备库。以项目化、工程化、清单化思维,从消费需求、项目谋划、项目设计、项目立项、资金筹措和推进实施等项目链各环节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梳理全市服务业重点工程项目清单和项目群(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编制服务业产业地图,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严格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确保项目顺利高效实施。坚持和完善“项目管家”制度,加强项目管理和协同,建立健全项目奖惩激励制度,确保重大项目顺利实施。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确保过程质量。
完善财政扶持方式。积极争取国家服务业相关资金支持,结合实际加大地方财政投入。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投资服务业重点领域。综合运用股权投资、贷款贴息和事后奖励等多种方式,加大重点片区及专业集聚区的服务设施投入,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