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30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铁岭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26日
(此件公开发布)
铁岭市“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扎实做好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等工作,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根据《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三五”取得的工作进展
“十三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和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和改进全市应急管理工作,在应急体制和能力建设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实现了“十三五”全市应急管理相关规划提出的预期目标。一是应急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改革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成立了铁岭市应急管理局,强化了应急工作的综合管理、全过程管理和力量资源的优化管理,增强了应急管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基本实现了有效的事前预防准备、事发监测预警、事中应急救援和事后恢复重建。二是全市安全生产形势不断好转。“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基本建立。以危险化学品、矿山、消防、道路交通、铁路运输、工业园区、城市建设等领域为重点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持续开展。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工作机制逐步建立,安全宣传、教育培训、科技兴安等专项行动深入实施。“十三五”期间,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为零,同时实现了安全生产事故起数、死(伤)亡人数双下降。三是应急救援能力持续提升。消防救援队伍和行业领域专业救援队伍处置灾害事故能力不断提升。基本建成市、县两级救灾物资储备保障体系,灾害事故应急救援、抢险救灾、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全面提升。“十三五”期间,我市成功应对铁岭经济技术开发区“4·17”山火、开原“7·3”龙卷风、“利奇马”台风等重大突发事件,经受住了新形势下应急管理和抢险救援严峻考验。四是防灾减灾能力持续增强。持续开展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建立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市、县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开展全市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城乡灾害防御水平和综合防范能力明显提升。
(二)面临的形势
我市地处辽北,气候资源丰富,“十四五”时期,在全球变暖总体趋势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多发频发趋势,全市泥石流、森林火灾、龙卷风、水灾、旱灾等自然灾害潜在风险较大,可能形成可预测和不可预测多灾种集聚的复杂形势,防范灾害事故压力将继续增大,应急管理工作仍面临严峻挑战。一是风险隐患突出。我市煤矿、非煤矿山、石油化工、金属冶炼、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城镇燃气这些传统高危行业安全风险仍然突出,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存在较大以上事故波动反弹的可能性。同时受极端天气影响,发生洪涝、旱灾、低温雨雪冰冻、森林火灾可能性增多,灾害的突发性和异常性愈发明显,灾害风险难控。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全市生产要素聚集度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日趋复杂,生产生活空间高度密集,各类承灾体暴露度、集中度、脆弱性大幅增加。城市建设先天性规划欠缺,建筑工程突击上马,未审未验工程安全隐患突出,发生重大灾害事故概率增大。防范化解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二是应急基础薄弱。应急管理队伍成立时间不长,经验还不够丰富,应急投入不足,救援装备质量不精,缺乏极限救援能力;应急通信、应急物资、紧急运输、高技术融合等保障还不完善;公众风险防范意识薄弱、自救互救能力不足、社会化应急常识普及不到位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统筹发展和安全,以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筑牢发展基础为目标,深入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着力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全面加强风险防范、应急处置、综合保障等应急能力建设。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最大限度减低灾害事故损失,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建设平安铁岭和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安全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绝对领导,在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制度优势有效转化为促进应急工作的动力和保障。
——坚持以人为本。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保护人民生命安全为根本目的,不断提升应急能力和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坚持预防为主。坚持风险预控、关口前移,健全风险防范管控机制,严格灾害风险评估、隐患排查、监测预警,把安全风险管控挺在隐患前面,把隐患排查治理挺在事故前面,综合运用人防物防技防等手段,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成灾之前。
——坚持法治治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严格落实应急管理体制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坚持权责法定、依法应急,推进应急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进程。
——坚持精准治理。科学认识和系统把握灾害事故致灾因素规律,系统分析本地区、本行业自然灾害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风险、成灾要素、灾害危险,有针对性地做好各项应急准备,做到精准发布预警,科学实施救援。
——坚持社会共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强化群防群治,加强全社会应急工作的舆论宣传,大力弘扬应急文化,加大应急科普和宣传培训,提高全社会安全意识,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全员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能力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持续低位运行,严防重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全社会应对处置灾害事故能力显著增强。
“十四五”应急核心指标 |
|||
序号 |
指标内容 |
预期值 |
指标性质 |
1 |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
下降15% |
约束性 |
2 |
较大以上生产安全事故起数 |
<1 |
约束性 |
3 |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下降5% |
约束性 |
4 |
工矿商贸就业人员十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下降5% |
约束性 |
5 |
年均每百万人口因自然灾害死亡率 |
<1% |
预期性 |
6 |
年均每十万人受灾人次 |
<15000 |
预期性 |
7 |
年均因自然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
<1% |
预期性 |
2.分项目标
——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在领导体制、指挥体制、协同机制、职能配置、机构设置等方面达到上级要求。不断加强应急队伍建设、作风建设、能力建设,有效改善应急管理机构基础设施、装备条件,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履职能力。
——灾害事故防控能力全面提升。进一步完善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增强多灾种和灾害事故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感知识别和预警报警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基础设施防灾能力、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水平。灾害信息上报及时准确,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大幅提升。
——重大自然灾害应对准备能力显著增强。加强统筹,在全市范围内更加合理地布局综合救援、专业救援力量,显著提升应急抢险救援效能,全面加强应急通信、救援装备、应急物资、紧急运输等方面保障能力。全市专兼职应急人员队伍建设占人口比例提高10%,基本实现市、县、乡镇、街道、村应急队伍建设全覆盖。
——应急要素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统筹科技资源、人员资源、信息资源、产业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应急管理科技和信息化水平。加大基层应急管理机构专业人才的招收和录用,专业技术人员配比实现超过30%。
——共建共治共享体系更加健全。逐步提升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持续提高社会治理的精准化水平,进一步优化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应急力量发展环境,基本形成共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新增综合减灾示范区5个,重点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安全技能培训率达到100%。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优化协同高效的治理模式
(一)健全领导指挥体系
按照上级部署,市、县建设本级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并加强上下联动,统筹灾害事故救援全过程管理。按照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健全分级响应机制,明确各级各类灾害事故响应程序,进一步理顺防汛抗旱、森林和保护区林草防火、抗震救灾等指挥机制。
(二)完善监管体制
按照国家、省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有关部署,组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推动执法力量向基层和一线倾斜。严格实施上级制定的安全生产监管监察能力建设规划,各负有安全生产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加强力量建设并有效履职。通过充实专业力量、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高各级矿山安全监管机构能力。
(三)优化应急协同机制
充分发挥相关议事协调机构的统筹作用及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明确各部门在事故预防、灾害防治、抢险救援、物资保障、恢复重建、维护稳定等方面的工作职责。健全完善重大安全风险防范化解协同机制、灾害事故应对处置现场指挥协调机制、跨区域应急调度机制。
(四)压实应急管理属地责任和部门责任
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要求,进一步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规定,依法依规夯实有关部门安全监管职责,健全政府预防与应急准备、灾害事故风险隐患调查及监测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救灾等工作机制,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
(五)强化企业主体责任
逐步完善生产经营单位负责、职工参与、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治理机制。严格落实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推行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企业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报告”制度。通过在重点行业领域规模以上企业组建安全生产管理和技术团队等方式,提高企业履行主体责任的专业能力。落实安全生产黑名单管理制度,严格实施联合惩戒。
(六)提升军地协同联动能力
健全完善军地应急联动机制,有效发挥军队和民兵力量。强化军地在信息资源共享、会商研判、联演联训、物资保障等领域的深度合作,通过建立应急物资保障、医疗卫生救援、紧急运输保障等重点领域联动机制,共同提升军地联合指挥、联合处突、联合保障能力。
(七)严格责任追究
严格落实事故直报制度,严厉追究瞒报、谎报、漏报、迟报责任,完善重大灾害评估和事故调查机制,严格落实“四不放过”原则,做好事故调查工作,定期组织开展事故调查处理“回头看”。综合运用巡查、督查等手段,强化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考核。
四、夯实应急法制基础,培育良好善治的全新生态
(一)健全普法机制
完善应急管理领域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和监督制度,建立常态化应急管理普法教育机制,开展群众性普法活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加大典型案例的普法宣传。
(二)完善应急管理决策
将应急管理行政决策纳入法治化轨道,严格执行上级出台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依法审查、集体讨论等法定程序和配套制度。紧跟应急管理领域“放管服”改革步伐,提高承接能力,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维护各类投资主体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合法权益。
(三)严格安全生产执法
严格落实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及营商环境建设有关规定,依据安全生产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合理制定自由裁量幅度,规范实施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综合运用“四不两直”明察暗访、异地交叉执法、“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领域非法、违法行为。以行政执法为抓手,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加大安全投入、落实风险管控措施。
五、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增强抵御灾害事故韧劲
(一)注重风险源头预防管控
加强风险评估。以全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为基础,制定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强化气象灾害风险预测和成灾要素评估。按照上级部署,组织开展城市风险评估,健全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推进化工、矿山、交通、电力、油气、水利等企业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定期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并制定落实风险管控措施。
(二)强化风险监测预警预报
全面提升风险监测能力。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优化自然灾害监测站网布局,实现重点领域安全互联网大数据管理和联网监测。充分利用卫星、雷达、无人机等平台实施动态监测,为灾害事故预警、预报提供真实可靠信息。推进各地区、各部门的灾害事故预警信息共享,强化特定区域、特定群体的预警预报精准发布能力。
(三)加强自然灾害综合治理
改善城乡防灾基础条件。开展城市重要建筑、基础设施系统及社区抗震韧劲评价及加固改造。加强城市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统筹规划消防救援站点。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继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继续推进河流险工险段、重点地质灾害工程治理,加快河流防洪工程以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建设。加强干旱灾害频发地区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和城市备用水源地建设,制定县级农村饮水安全应急预案,提升应急供水保障能力。
六、提升应急救援效能,强化急难任务处置能力
(一)强化专业救援队伍
强化政府和企业所属各类救援力量的专业化建设。开展社会抢险救援功能拓展训练,建设一队多项、一专多能、一人多技的骨干救援力量。
(二)发展社会应急力量
按照《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应急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铁政办发 〔2020〕19 号)要求,继续加强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委会应急队伍建设工作的指导,建立应急队伍管理、人员备勤、装备维护、训练演练等制度。健全属地为主、区域联防的社会应急力量调用机制,明确应急救援的方式、范围,有序引导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处置工作。
七、强化灾害应对准备,凝聚全社会参与的合力
(一)强化应急预案准备
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市总体应急预案为纲,市专项预案为支撑,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为基础的应急预案体系,提升各类事故应急预案的覆盖面。
做好应急预案分级分类管理和定期评估、修订工作。强化上下级、同级各部门、军地、政企、相邻地区有关预案的有效衔接。按照应急预案编制有关规定,规范编制修订流程,提升应急预案质量,强化应急预案编制中的风险评估和应急物资能力调查环节,规范分级响应流程,细化应急响应措施,推动地区和部门建立健全应急演练长效机制,积极指导各地区和各部门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军地的联合应急演练,实现磨合机制、锻炼队伍、检验装备、完善预案、提升应急协同和实战能力。
(二)强化应急物资准备
优化应急物资管理。加强应急物资分类编码及信息化管理,规范管理应急物资分类、储存、装卸、运输、回收、报废、补充等相关环节。综合分析全市灾害事故风险分布特点,按照满足本行政区域启动应急响应的应急物资保障需求,完善市、县、乡三级物资储备布局,实现全市统调、就近调配、提高应急物资响应时效。落实相关储备标准,建立健全物资储备目录清单,合理确定各级、各类物资储备品种和规模并动态调整。提倡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加速推进市级综合性救援物资储备库建设,完善县(市)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实现应急物资归口管理、归口调配和统一使用。
(三)强化救助恢复准备
健全灾害救助机制,完善灾害救助体系,支持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等依法参与灾害救援救助工作,健全受灾群众过渡安置和救助机制,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针对儿童特点采取优先救助和康复措施,加强对孕产妇等重点妇女群体关爱保护,加强对受突发事件影响造成监护缺失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
八、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实现应急人才、装备持续发展
(一)打造人才聚集高地
加强专业人员培养。将应急管理纳入领导干部培训和各类职业培训内容,强化现场实操实训。加强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消防工程师的人才培育和管理,为应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的进得来、留得住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强应急管理干部队伍建设,树立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选优配强讲政治、懂业务、敢担当、有作为的应急领导干部。进一步完善应急管理人员和各类救援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公众应急知识宣传,凸显人人懂应急、人人会应急的社会应急效能。
(二)加大应急装备投入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推动安全应急装备高科技、高精端配置,实现应急通信全域化覆盖、应急装备专业化配置、应急物资信息化管理、应急响应一键式联动、应急措施专家组支撑、应急效果大数据评估、恢复重建全域性投入的一体化格局。
(三)强化信息支撑保障
立足抢大险、救大灾,确保在极端环境下的高效救援指挥,形成完备的空天地一体化指挥通信网络体系。整合各部门信息化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以市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的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实现与县(市)区、各部门指挥平台的互联互通,使其具备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气象分析、指挥救援、灾情动态、政务管理和社会动员大数据管理功能。
九、推动共建共治共享,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建立健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机构,落实“第一响应人”制度,全面推进基层应急管理“十个一”标准,加强“六项制度”和“五项机制”的体系建设,进一步明确各部门以及乡镇(街道)的应急管理权责。推动国家安全发展、综合防灾减灾示范县和全国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落实相关创建标准规范,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加强应急文化建设
大力宣传全国范围内应急管理工作中涌现的先进人物、典型事例和经验做法,并在全市范围内选树典型,充分发挥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积极做好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消防宣传月等宣教活动,普及应急知识,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拓展应急文化阵地,加大应急科普宣教普及力度。
(三)发挥市场主体作用
强化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依法依规公布安全生产领域严重失信主体名单并实施失信联合惩戒。鼓励专业技术服务机构、保险机构参与开展风险评估、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咨询、检测检验、应急演练、教育培训等活动。推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丰富应急救援人员人身安全保险险种。
十、实施重点工程,夯实全市高质量发展安全基础
(一)应急管理创新能力提升方向
1.多灾种安全运行智能指挥中心建设工程。按照全面提升“抢大险、救大灾”应急指挥能力建设要求,紧跟全省统一部署,建设完善多灾种安全运行智能指挥中心。整合消防、公安、住房城乡建设、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气象、人防等应急相关部门的信息资源,建成一体化、多功能、分层次的应急指挥中枢,实现上传下达、融合汇聚、协同会商、专项研判、指挥调度和信息发布功能,为实现统一指挥、协同联动、反应灵敏、平战结合的应急指挥体系提供科技信息化支撑,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十四五”期间完成市级到县(市)区、部门的应急指挥中心建设,逐步形成灾情报告、灾情侦察、救援投入、物资保障、人员安置、生活保障等信息快速联通和灾情研判、灾害后果、跨区协同、力量投放等决策的科学有效。
2.智慧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完善全域性应急指挥网、卫星通信网、370M无线集群应急通信系统,形成低时延、大带宽的空天地一体化指挥通信网,满足极端恶劣条件下应急救援现场融合通信需要。建设上下联动、横向呼应、高效运行的音、视频融合通信系统,构建覆盖突发事件救援处置全流程的应用体系,实现应急救援一键调动,事故灾害的快速响应。建立符合大数据管理的应急数据治理体系,完善监督管理、监测预警、指挥救援功能。
(二)重大风险防控能力提升方向
1.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制定完善《铁岭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方案》,全面获取全市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主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要素数据,全面摸清全市自然灾害风险要素的底数,查明防灾减灾抗灾能力,科学总结区域自然风险成灾规律和重点自然灾害隐患,形成我市自然灾害风险区划和防治区划。为提高我市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供科学依据,为布局常态化和非常态化自然灾害风险监测预警、应急预案制定与管理、主要自然灾害防御等组织协调提供决策依据,切实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有效的灾害风险防范保障。
2.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化工程。提升水旱、地质、森林、气象、地震、农业等自然灾害领域灾情研判和监测预警能力,通过指挥中心平台导入各专业部门的监测信息,整合形成灾前、灾中、灾后的空天地监测预警感知网络。结合自然风险普查和隐患排查的重大风险和隐患区域,构建重大风险隐患全覆盖的多层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实现跨地区、跨层级、跨系统的自然灾害监测和实时预报预警,提高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
3.智慧煤矿能力提升工程。按照《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2020〕283号)等文件要求,推动地方煤矿实现智能化开采。以煤矿采掘工程智能化无人(少人)作业为核心,统筹推进地方煤矿智能化过程控制、智能化调度指挥等项目建设进度,进一步优化煤矿生产系统,减少煤矿下井作业人数。健全完善我市地方煤矿风险监测预警系统,自动采集煤矿主要安全生产信息、分析预判预警,提升煤矿风险防控能力。
4.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修复工程。加强我市辽河流域、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推进河流险工险段治理工程,加强清河、柴河和榛子岭、南城子等水库水源地管护,保障生活和工业用水安全。积极有序开展各类林火阻隔系统建设,逐步构建自然隔离带、生物隔离带、工程隔离带为一体的林火阻隔系统。推进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土地整治与土壤污染修复利用、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流域水环境保护及治理四大类工程,按照“谁开发、谁受益、谁修复”的原则,保证生态环境平衡发展。推进湿地公园建设,统筹湿地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大莲花湖湿地公园开发和建设投入,实现湿地公园的经济价值和环境保护同步推进。
5.地震易发区房屋设施加固工程。以东部山区为重点,以地震灾害风险调查和隐患排查为基础,对地震强度6度以上地区范围内的居民小区、中小学校、医院、农村民居、以及交通、电力和电信网络、水库等进行抗震加固,科学规划并高标准建设应急避难场所,提前规划应急救援联动机制。
6.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开展水库、水利基础设施安全隐患排查,实施重点涝区排涝建设,加强城市内涝治理,逐步消除易涝点,有序推动农村重点涝区治理。进一步完善城市水源安全保障体系,提升城市应对突发水污染事故、特殊干旱或连年干旱的城市保障供水能力。开展重点水旱灾害防御关键区、重点区划沿河重点部位或险工险段隐患治理工作。
7.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和避险移民搬迁工程。重点对全市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综合治理和河流防护堤内避险移民搬迁工程,以科学规划、逐步实施、消除危险为整体目标,实现全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大幅度提升,减少受威胁人口,降低地质灾害风险。加大避险移民搬迁工作力度,完成危险区域整体搬迁规划和移民点选址工作。
(三)巨灾应对处置能力提升方向
8.市森林防火救援能力建设工程。按照“模拟区域分布,分级梯次响应,全程全域覆盖,动态精准动员”原则,合理划分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西丰县、调兵山市、清河区森林火灾救援布局,指导市边界区域森林火灾救援协防工作。进一步推进铁岭县中东部山区专职森林灭火队伍建设,确保“十四五”期间建成并投入执勤。谋划对我市矿山救护队与森林灭火大队进行整合,建立一支综合性、多功能的市属应急救援队伍。进一步完善以乡镇为主干力量的森林灭火救援力量体系,提高扑救初期火灾响应能力。加强高科技和大型灭火救援装备的更新和配备,提高大面积森林火灾救援装备和物资保障能力。
9.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工程。根据自然灾害风险分布特点,着眼全市应急物资储备品种、数量和布局短板,进一步优化应急和救灾物资布局,新建市级综合救灾和应急物资储备库。推进县(市)区救灾、应急物资归口管理,实行统一计划、统一购置、统一储备、统一调拨。推动交通不便的偏远乡镇物资储备点建设。
10.全市应急救援能力提升工程。根据《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应急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铁政办发 〔2020〕19 号)要求,加快全市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步伐,坚持“以消防救援队伍为骨干、以专业救援队伍支撑,以乡镇应急队伍为补充”的发展理念,全面建成市、县、乡、村四级应急队伍力量体系,构建完备应急救援组织体制、运行机制、法律基础、保障体系。完善应急准备、初级反应、扩大应急、应急恢复的备勤要素。实现统一指挥、分级响应、属地为主、公众动员的指挥要素。指导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公安、卫生健康、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水利、电力、通信、发展改革等部门建立专(兼)业应急救援队伍,推动建成反应灵敏、处置专业、科学救援、布局合理,具备跨区域机动、辐射全市的多灾种救援力量。
11.气象灾害预防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升级铁岭市气象灾害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提高预警发布覆盖率。构建应急保障动态气象台,为应急救援开展现场气象监测预报服务。实现气象应急保障平台与应急指挥信息对接,支撑精细化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污染物扩散分析。加强森林防灭火监测预报能力,提高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能力,为抗旱、防灭火提供保障。进一步优化农村应急广播布局,实现早预警、早防范、早响应。
十一、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落实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规划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分工,落实责任主体,加强规划实施与年度计划的衔接,明确规划各项任务的推进计划、时间节点和阶段目标。健全跨地区、跨部门规划实施协同配合机制,密切工作联系,强化统筹协调,确保规划实施有序推进,重大举措有效落地,各项目标如期实现。
(二)加大投入保障,确保提升
各级政府要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原则,加强统筹协调,完善财政和金融政策,优化资源配置,将应急体系建设和发展列入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把应急救援重点项目资金投入作为基础性、战略性投入予以重点保障,切实加大对应急体系建设、防灾减灾基础工程、安全生产源头管控等方面的倾斜力度,确保应急体系和能力建设与当地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引导多元化资金投入,稳步提升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和水平。
(三)强化工作监督,确保成效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评估制度,将规划任务落实情况、完成情况作为对部门和地方工作督查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分析实施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及时公布进展情况。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本地区实施规划情况的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