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铁岭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来源: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14日

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铁岭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铁岭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铁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2月11日

  (此件公开发布)

  铁岭市“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依据《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辽宁省“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成就。

  “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化和旅游行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全市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旅游业对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更加凸显。2019年,全市接待游客总量243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191.5亿元(“十三五”时期部分基础指标因疫情影响,以2019年为准)。

  “十三五”期间,全市旅游产业布局优化、旅游精品建设、旅游业态培育、客源市场开发、市场主体培育、旅游市场治理等重点工作成果显著,主打旅游产品建设取得突破。

  生态旅游得到较好发展。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科学合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升了铁岭莲花湿地、龙山风景名胜区、城子山省级森林公园、象牙山风景区等传统景区服务品质,培育了铁岭溶洞、昌图大架子山、清河生态湿地公园、西丰东北红豆养生谷等新兴景区。

  文化旅游日益繁荣。打造了银冈书院、市博物馆、外研非遗馆等一批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推进了城子山山城、崇寿寺塔、铁岭白塔等一批历史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利用,发展了锡伯族驿站、嘎山小镇、当铺屯辽北水镇等一批民族民俗文化景区。

  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建设了任辅臣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中共满洲省委开原支部党史陈列馆、高崇民生平事迹陈列馆、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三师城子山根据地等一批红色旅游景区。成功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省级旅游主体功能区1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

  节庆活动蓬勃开展。每年举办荷花文化旅游节、蒸汽机车旅游节、大甸子羊汤文化旅游节、象牙山温泉梨花节、“二人转嘉年华”文化旅游节、冰雪大世界等30余个节庆活动。与四平市、通辽市、淮安市、沈阳现代化都市旅游圈等城市的文化旅游合作与交流得到加强。

  (二)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供给端市场主体方面看,2020年年初疫情以来,以旅行社、文化娱乐等为代表的轻资产型企业,和以旅游酒店、景区等为代表的重资产型企业,都处于经营艰难境地,多数中小型文旅企业处于停业甚至关闭的边缘。我市近年来文旅企业续建和新建项目,受疫情影响严重,部分文旅企业没有能力持续投资,有持续投资能力的企业也更加谨慎地评估风险,新建续建项目绝大多数因为资金问题暂时停滞,文旅产业项目投资很可能进入低谷。尽管国家、省、市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扶持发展,但文旅产业整体形势依然严峻。

  从需求端看,疫情常态化后旅游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不会随疫情改变,疫情会冲击一些传统旅游产品和业态,也会催生一些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与消费习惯正在发生重大转变。总体看,疫情常态化后,省内游成为新风向,新兴业态将迎来大发展。周末1-2天省内周边中小城市的休闲度假将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疫情进一步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将得到新发展政策,康养旅游将得到发展;疫情让大众全民健身意识大幅增强,体育旅游迎来新机遇;红色旅游必然迎来大力发展政策机遇期;亲子研学游市场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随着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乡村旅游将迎来爆发期;科技创新的融合,虚拟旅游、云旅游市场将得到大发展的机遇。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打造辽吉蒙休闲旅居目的地为目标,以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为支撑,坚持“旅游+”和“+旅游”双向发力,壮大旅游有效投资,促进旅游消费升级,为实现铁岭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贡献旅游力量。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创新。坚决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加强旅游预约平台建设,以改革激发旅游业内生动力,以创新释放旅游业发展活力。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根本宗旨,推出更多个性化、品质化、精细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大众特色化、多层次旅游需求。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倡导绿色节能消费,实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促进旅游和相关产业行业跨界融合、优势互补、共建共享,延伸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产品链、价值链、创新链。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定位。

  总体定位。铁岭有独特的生态、文化和乡村三大资源优势,应充分挖掘自身的特色资源,发挥自己的差异化特色,树立自己的特色城市文化旅游形象定位,坚持“文旅融合”的理念,结合“全域旅游”思维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旅游现代化建设,建立完善休闲度假体系,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

  市场定位。紧抓沈阳现代化都市旅游圈的核心市场,吸引以北京和长春为核心的周边地区,拓展全国市场。加大与日韩等国外重点市场的渠道合作,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主动对接京津冀等国家战略要地,创新旅游业态,开拓文化旅游发展空间,形成全面开放格局。

  (四)发展目标。

  立足全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努力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创新开发旅游产品体系,讲好铁岭故事,叫响“铁字号”旅游品牌。到2025年,建成一批有影响力的旅游景区和旅游度假区,发展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乡村旅游镇、村,壮大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旅游休闲街区,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主体功能区,培育一批充满活力的文旅消费集聚区。全市旅游总收入增幅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国家A级景区达到30家,成功创建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国家乡村旅游重点村、1-2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1-2个省级旅游主体功能区。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旅游发展布局。

  充分发挥地处沈阳、长春两大国家旅游枢纽城市之间的区位优势,依托铁岭优质生态资源、特色文化资源、乡村资源,坚持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构建“一核三带”的全市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建设以凡河新区和银州区中心城区组团的旅游核心区。依托铁岭莲花湿地和银冈书院两个核心景区,推进跨行政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利用,促进旅游品牌升级,建设铁岭都市旅游休闲度假中心,提升对区域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

  建设西部辽河生态文化旅游带。围绕“多彩辽河、水美铁岭”目标,依托铁岭境内208公里辽河干流,结合辽河干流段综合治理、辽河生态修复、辽河干流铁岭段治理提升工程以及沿岸现代农业和美丽乡村建设,合理利用辽河两岸湿地、山水、田园、草原、历史、民俗等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体育健身、农事体验、民俗体验等休闲业态,建设绿色生态长廊、历史文化长廊、体育健身长廊、市民休闲长廊、现代观光农业长廊,辐射带动沿岸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调兵山市、银州区、清河区六个县(市)区旅游协同发展。

  建设南北历史文化旅游带。整合铁岭县、开原市、昌图县、银州区、清河区等县(市)区的历史、民俗和文物非遗等丰富的文化资源,开发辽北历史文化(辽金文化、明清文化)、地域文化(边城军事文化、流人文化)、民俗文化(汉满蒙锡伯民族文化、黑土地幽默文化、小品小戏二人转)、红楼文化等辽北特色旅游产品,打造关东文化旅游目的地。

  建设东部生态乡村旅游带。依托长白山余脉山林资源,支持铁岭县东部乡镇、开原市东部乡镇和西丰县大力发展山地森林旅游,建设具有影响力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铁岭县大甸子镇、开原市黄旗寨镇、西丰县凉泉镇、清河区聂家满族乡等开发“乡村旅游、避暑养生、休闲度假、冰雪运动”等特色旅游休闲度假产品。

  (二)发展智慧旅游。

  1.实现旅游产品智慧化。大力发展智慧文化,整合全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项目资源,加强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等文化资源线上推广和展示,鼓励发展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虚拟博物馆、虚拟体育馆等,推动在线影音、在线阅读、在线动漫等数字文化消费模式。整合全市各类旅游资源,建设集对外宣传、特色产品销售、观光安全、客流疏导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市智慧旅游平台。探索VR旅游等新游玩模式。

  2.实现旅游服务智慧化。扩大旅游目的地免费WI-FI覆盖范围;促进目的地攻略、游记、主体产品等内容的生产与传播;鼓励旅游景区、文化场馆、艺术院团、宾馆民宿、餐饮企业、旅游交通、演艺娱乐、纪念品零售企业、旅行社与专门机构合作,让游客可以通过平台享受“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一键订单、一码通行、一键投诉;推广旅游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新兴支付方式,引入刷脸支付、无感支付等工具;鼓励企业提供共享出行等服务,推进全面实现网约购票。

  (三)丰富旅游产品供给。

  1.深度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依托铁岭优质生态资源、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和独特的红色教育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产品,重点推进铁岭莲花湿地旅游度假区项目、铁岭县懿阳湖汽车运动康养小镇项目、开原咸州古城开发利用项目、辽河源生态文化旅游项目、昌图县泉头镇乡村旅游项目、西丰城子山丝路古城文旅综合开发项目、西丰东北红豆养生谷旅游开发建设项目、盘龙山国际滑雪场项目、调兵山蒸汽机车文旅特色小镇项目、银州区历史文化街区项目(旅游休闲街区)、清河区生态旅游项目。

  2.推出一批生态旅游产品。打造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子山省级森林公园、调兵山风景名胜区、龙山风景名胜区、麒麟湖国家森林公园等具有影响力的山地旅游目的地。建设辽河百里生态旅游带,打造辽河干流源头生态旅游目的地、铁岭新区“两湖一河”旅游目的地。开发辽河马拉松、帐篷营地、房车营地、自驾营地等生态旅游产品。

  3.推出一批冰雪温泉旅游产品。优化冰雪旅游产业空间布局,打造辽北冬季冰雪旅游休闲度假高地。支持开原市象牙山温泉旅游度假区、西丰东北红豆养生谷、调兵山市竹溪园温泉旅游度假区建设“滑雪+温泉”旅游目的地。支持铁岭县白旗寨、西丰县凉泉镇等乡村打造“冰雪+风情体验”旅游品牌。利用小马驹滑雪场、金峰滑雪场、龙虎山滑雪场办好专业冰雪体育赛事,广泛开展群众性冰雪活动。以铁岭莲花湖湿地冬季冰灯、雪地项目为主打,推出“铁马冰河”主题鲜明的冰雪旅游品牌。

  4.完善旅游要素配套。围绕旅游传统要素,在巩固原有基础上开发设计一批新产品。发展铁岭火勺、铁锅炖、开原特色烧烤、清河满族八大碗、西丰山野菜和鹿茸人参保健药膳、辽河鱼宴和湿地荷花宴特色餐饮类产品;围绕铁岭红楼文化和满清文化,建设特色主题文化酒店等新型住宿类产品,支持发展乡村精品民宿;实施“42°铁岭名品”工程,集中打造“42°铁岭名品”品牌,提升铁岭“老字号”“地理标志”“驰名商标”“地方特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特色产品的知名度;依托铁岭小品小戏和二人转,推广“景区+剧场”“景区+演艺”的景区娱乐模式,推进景区大型实景演出项目。

  5.开发和推广精品线路。整合全市旅游景区资源,加强与铁岭周边城市线路的衔接,开发和推广适应市场需求的旅游线路。对以铁岭莲花湿地、龙山风景名胜区、象牙山风景区、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子山省级森林公园、大架子山等为主要节点的生态旅游线路,重点提升内在品质;对以银冈书院、市博物馆、咸州古城、城子山山城为节点的文化遗产旅游线路,重点完善功能配套;对以周恩来总理少年读书旧址、任辅臣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中共满洲省委开原支部党史陈列馆、雷锋纪念馆、安业民烈士纪念馆、东北抗联城子山根据地等为节点的红色旅游线路,重点丰富文化内涵;对以铁岭县七里屯村、当铺屯辽北水镇、五角湖村、增家寨村、昌图太阳山风景区等为节点的乡村旅游线路,重点促进转型升级;对以铁煤蒸汽机车博物馆、鹿角博物馆、野蚕博物馆、茅台酒厂等为节点的工业旅游线路,重点推进品牌提升;对以竹溪园温泉度假区、象牙山风景区、金峰小镇、红豆杉景区等为节点的康养温泉线路,重点推进旅游业态做大做强;加强周恩来总理在铁岭求学、康熙东巡、东北亚古丝绸之路、红楼文化等特色线路开发打造。

  (四)推动文旅深度融合。

  坚持“宜融则融、能融尽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找准文物保护开发、非遗传承利用、历史名人故事、文艺演出与景区建设、旅游产业的融合点,促进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消费。

  培育壮大历史文化旅游产品。深入挖掘文化和自然遗产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对我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长城点段、博物馆(纪念馆)、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加强有效保护的同时,进一步拓宽利用渠道,推进社会教育、公共文化服务、旅游体验多功能融合。重点打造明代万里长城、银冈书院、西丰盛京皇家围场、城子山省级森林公园、开原咸州古城等一批文化旅游景区,推出研学、文化遗产等专题文化旅游线路和项目。

  培育壮大红色旅游产品。深入挖掘周恩来总理少年时在铁岭银冈书院读书、雷锋在铁岭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最后170天等红色文化价值,加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全面提升红色文化旅游吸引力和影响力。依托铁岭段“东北抗联路”红色文化资源,推进“城子山抗日游击根据地”遗址遗迹复建,打造辽北地区党建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培育壮大非遗体验产品。建立“非遗铁岭”品牌,扶持外研集团非遗网项目,建立全国非遗数据库和线上展示交易平台,线下建立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创业培训于一体的非遗产业园,带动相关企业入驻;扶持昌图泉头剪纸基地建设,做强满族剪纸文化特色品牌,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带动民间剪纸爱好者;培育二人转文化品牌,以铁岭文化产业集团为载体,整合黑土地幽默文化元素,打造二人转之乡,叫响铁岭“快乐文化”。

  培育壮大影视拍摄体验产品。积极发挥调兵山蒸汽机车资源优势,不断创新文化载体,打造集旅游摄影、文化交流传播、影视拍摄、旅游产品于一体的文旅特色产业园,叫响“中国第一,世界知名”的中国蒸汽机车旅游品牌。

  培育壮大“书画铁岭”体验产品。以工笔画、手指画为重点,以铁岭知名书画家和书画专业人才为主体,依托民俗文化园、书法博物馆、各级书画院、画家村等书画基地,进行书画创作,着力发展书画精品、书画产品以及摄影、剪纸、撕纸等关联品,叫响“东北书画第一市”品牌。

  培育壮大体育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冰雪、森林、湖泊、河流、湿地、山地等独特的自然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健身休闲集聚区,重点推进辽河马拉松赛道建设。充分利用体育舞蹈大赛、万人健步走活动、自行车万人骑游比赛等特色体育赛事和表演活动的影响力和市场价值,继续引进一批品牌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广的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特色知名品牌赛事。积极承办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国家和省级职业联赛,发展赛事经济产业链,全面提升赛事的综合效益。

  (五)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十四五”时期,要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培育旅游新业态,提升旅游服务品质,构建大旅游产业体系,激发旅游经济发展活力。

  1.精品景区提升工程。推进传统景区改造提升,推动景区入口服务区向文旅商度假综合体转变,配套文旅商度假综合体、休闲街区、度假社区等,打造新型消费综合休闲度假单元。推进景区“公园化”转变,承接城市休闲功能外溢,围绕本地市场布局城市书房、咖啡书吧、文化市集等城市度假新业态。开发文化演艺、度假营地、特色酒店等文化、康养、“科技+”人气新产品。推进铁岭莲花湿地、调兵山蒸汽机车博物馆、银冈书院、城子山省级森林公园、象牙山风景区等传统景区改造提升,支持银冈书院、城子山省级森林公园、象牙山风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

  2.壮大旅游市场主体。推动文化旅游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支持规模以上旅游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革,积极推进国有文旅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组建竞争力强的文化旅游集团,培育一批本土化骨干文旅企业,引进有竞争力的旅游骨干企业和大型旅游集团,形成一批创新活跃的文旅企业集群。一是推动企业深度融合,扶持文化和旅游合作、多角经营、跨界发展、创新业态。鼓励温泉旅游企业、大中型滑雪场、旅行社、旅游景区、星级饭店、农家乐、乡村民宿、旅游合作社、旅游商品生产加工及经营企业、旅游运输企业、旅游演艺团体、旅游文化场馆等旅游市场主体深度融合。二是促进文旅企业集团化、联盟化发展。鼓励关联度高、辐射带动性强、参与主体多的文旅企业间合作。发展壮大市、县旅游集团,打造文旅融合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铁岭市文化旅游产业联盟、铁岭市文化旅游协会的牵头作用。三是鼓励资源换资本的措施创新,找准资源和市场结合点,引导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广泛参与投入。通过转变思路、搭建平台、用活资源,不断提高文旅资源利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强化交通网“快进慢游”功能,加强交通干线与重要旅游景区衔接,加强乡村旅游公路建设。完善公路沿线、服务区、客运枢纽等旅游服务设施功能。支持国省干线公路增设旅游交通指示标志,规范完善旅游引导标识系统。适应游客出行方式变化,加大面向散客的旅游公共服务力度。科学规划建设旅游景区停车场、内部交通、便民设施、标识标牌等,合理配置厕所、垃圾桶,建设一批示范性旅游厕所,进一步巩固旅游厕所革命成果。推动文化服务进旅游景区。充分考虑特殊群体需求,加强老年人、残疾人等便利化旅游设施建设和改造。

  4.繁荣发展旅游夜经济。支持各县(市)区丰富夜间旅游产品,改善夜间旅游消费环境,强化交通、安全保障,鼓励引导夜间旅游消费。依托主要景区、特色街区、文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文旅消费集聚区,培育夜间观光游憩、文化休闲、演艺体验、特色餐饮、购物娱乐等业态。鼓励城市公园和主要景区开办“灯光夜场”,举办灯光节、音乐节、露营节等夜游节庆活动。大力发展夜间曲艺演出、影视娱乐、文化休闲等业态和博物馆、非遗传承人工作坊等夜间旅游“打卡”景点。延长图书馆、博物馆等开放时间,鼓励开发文博场馆夜间体验项目,丰富夜间文化活动品类和场次。重点组织创作推出旅游实景演艺,推动文化演艺进景区,打造“白天看景、夜间看戏”全天候旅游体验。提升老街巷文化旅游魅力,推动旅游与城市商圈融合发展,打造集美食、娱乐、购物、休闲为一体的城市夜游集聚区。组织举办美食节、小吃节、啤酒节、餐饮嘉年华等活动,做大餐饮市场夜间消费规模。实施城市亮化美化工程,美化亮化夜间环境。提升夜间旅游交通服务水平。

  (六)深化旅游市场开发。

  1.创新旅游宣传推广。与主流媒体、网络媒体合作,在重点客源地市场开展线上线下文化旅游品牌的推广活动,持续扩大“北方水城、快乐铁岭”品牌宣传。推动旅游宣传推广与城市经济发展、节庆品牌塑造、商务环境改善等互动发展,发展好以荷花文化旅游节、蒸汽机车旅游节、西丰鹿文化节、大甸子羊汤节、象牙山温泉梨花节、“二人转嘉年华”文化旅游节为代表的节庆营销。

  2.推广四季旅游线路。大力推介春季“赏花观鸟”、夏季“消夏赏荷”、秋季“赏枫采摘”、冬季“嬉冰雪泡温泉到铁岭过大年”四季精品旅游线路,不断丰富线路内涵,打造四季宜游精品线路。制作四季旅游宣传片,推出手绘电子旅游地图。

  3.积极推进“引客入铁”。加大旅游营销投入力度,制定相关奖励政策,鼓励行业组织、社会机构、旅游企业自觉加大旅游宣传推广力度,吸引外地游客到铁岭旅游。积极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旅游圈一体化营销推广体系,推进旅游营销与各地市宣传衔接。

  4.加强对外宣传与交流。融入“一带一路”、中东欧合作,面向东北亚,重点加强同“日、韩、俄”三国的文旅交流与合作;推动与大东北、京沪苏、环渤海、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交流合作;强化“铁四通辽”协作区建设,联合打造区域旅游精品线路;加强与大连、阜新、石河子等辽疆旅游产业联盟成员合作,实现旅游发展互补融合共赢。

  (七)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1.全面推进依法治旅。提升旅游市场监管能力,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要求,持续加大旅游市场监管执法力度,完善旅游投诉处理和服务质量监督机制,充分发挥地方“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作用,及时处理游客投诉举报,保护广大游客合法权益。加强在线旅游企业监管,提升行业规范水平。推进文化旅游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健全综合执法监管绩效考评制度,强化旅游领域执法检查,建立健全联合执法机制。持续开展旅游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旅游合同欺诈、旅游经营不规范、“黑导游”、“黑车”、不合理低价游等违法经营行为。推进旅游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完善诚信旅游“红黑榜”机制,强化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

  2.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标准的宣传贯彻实施。深入实施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畅通线上线下旅游投诉渠道,做到“接诉即办”。推广景区门票预约制度,严格执行最大承载量,提升智慧化旅游服务。强化A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星级饭店动态管理,完善退出机制。加强导游讲解员队伍建设,抓好红色旅游“五好”讲解员培养项目落实。鼓励在校学生、退休人员等参与志愿讲解员服务。健全无障碍旅游设施,完善老年人、残障人士等旅游便利化服务。

  3.加强旅游安全管理。完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健全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加强对重点时段、重要设施设备、重大旅游活动及高风险项目安全监管,强化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旅游包车、食品卫生安全等重点领域和环节监管责任。加强重点区域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组织开展应对重大险情、恶劣气候等突发事件演练。深化旅游保险合作,创新旅游保险产品,扩大覆盖范围,提升保险额度,提高理赔效率。

  4.大力倡导文明旅游。全面落实旅游文明行为公约和行动指南,推进文明旅游宣传教育、规范约束和社会监督,整治旅游不文明顽疾陋习。推动文明旅游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实施文明旅游示范单位等相关标准,提升行业文明旅游工作水平。加强旅游志愿者队伍建设,开展旅游志愿服务公益行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完善全市旅游业发展协调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落实,研究解决旅游发展重大问题,相关部门要按照责任分工、通力配合、齐抓共促。各县(市)区要强化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加大统筹力度,抓好工作落实。

  (二)落实实施责任。

  按照本规划确定实施进度,明确责任主体,确保各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和工作任务如期完成。强化规划实施考核监督,加强规划实施监测评估,组织开展规划实施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强化监测评估结果应用。加强规划宣传。

  (三)强化政策支持。

  加大财税支持。加大资金统筹力度,发挥政府资金撬动作用,加大对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宣传推广、全域旅游发展、文化和旅游消费、“引客入铁”等方面支持力度。将符合条件的旅游重点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落实国家支持旅游发展有关税费支持政策。各县(市)区要因地制宜完善财政支持政策。

  创新投融资机制。在旅游基础和公共服务领域,规范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率。探索开展旅游景区经营权、门票收入权质押和旅游企业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林权抵押贷款业务。

  保障土地供给。与国土空间规划做好衔接,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年度土地利用计划统筹安排。依法依规对临水亲水空间予以优先保障。旅游项目中属于自然景观用地及农牧渔业种植、养殖用地的,不征收(收回)、不转用,按现用途管理。落实国家关于支持旅游业用地的有关政策。

  (四)加大人才保障。

  健全以需求为导向的旅游人才培养机制。实施旅游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养一批旅游工匠人才。建立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开展引进创新型、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健全旅游人才培训体系,加强行政干部轮训和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乡村旅游人才分类培训,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旅游行业全员培训。

  激发旅游创新创业活力。搭建旅游人才创新、创业和产才融合平台,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安居落户、医疗养老、出入境签证等“保姆式”服务。加强文旅融合专家库建设,组织专家服务团进企业、进项目、进园区。健全留学回国人员和外籍高层次旅游人才服务机制,发挥归国和外籍高端旅游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带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