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季度,全市新登记经营主体7832户,同比增长16.86%,同比增速位列全省第六。全市经营主体总量达到255434户,实现首季“开门红”。
经营主体是经济运行的“细胞”,也是感知市场温度的敏锐触角,“细胞”拔节生长,经济发展更有动力。那么,各类经营主体加速聚集铁岭意味着什么?如何让更多经营主体更快、更顺畅在铁岭落地?
今年,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要求,以打赢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决胜之战为抓手,聚力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千方百计为投资创业者排忧解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发展活力。
4月2日上午,在市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一楼商事登记综合窗口,工作人员都在各自岗位忙碌着,而窗口处只有两位群众正在办理业务。
“全程电子化改革以来,市场监管所有业务都实现了‘全程网办、一网通办’,企业群众在家就能申办,工作人员可通过电话或线上指导。虽然窗口排队的群众少了,但业务办理量并没有减少。”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登记注册科科长吴会清说。
一直以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始终坚持把畅通市场准入作为激发市场活力的首要环节,聚焦企业开办“关键第一步”,推行“一窗通办+智能审批”双轮驱动,将企业登记、公章刻制、证照打印、配套发件等多个事项整合为“一件事”办理,实现了一般性企业开办从申请、核准到获取相关证照全流程“一次办”“同步办”“不见面”;创新“容缺受理+告知承诺”机制,申请材料精简再精简,通过延时服务、预约服务、线上服务实现24小时“创业不打烊”。目前,我市实现企业开办“一网通办”、企业变更“高效办成”、企业注销“一网服务”,企业整体开办时间压缩至0.5个工作日内。今年一季度,我市新登记企业1064户,同比增长33.5%,同比增速位列全省第三,彰显出市场投资信心持续增强。
好的营商环境对经营主体来说不可或缺。营商环境好,则市场信心稳,企业干劲足。中投铁岭鑫联产业发展股份投资基金(有限合伙)业务负责人张文昌对此感受颇深。
中投铁岭投资基金是由3家公司投资成立的一家合伙企业,注册登记前首先要通过省金融部门的会商研判,而会商研判前又要在铁岭进行企业名称的预先登记。由于合伙的3家公司分别在北京、江苏和铁岭三地,来回奔波办理业务非常困难。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情况后,开通绿色通道,为企业高效办理完成名称预先登记业务,并持续跟踪服务,通过线上指导企业提前梳理、准备好住所证明、填表信息等注册登记业务办理所需材料,助力企业快速拿到营业执照,顺利落户铁岭。
“这样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态度,让我对铁岭良好的营商环境有了更加深刻的切身体会。”张文昌信心满满地说,在铁岭,公司可以放心踏实地谋发展,政府部门就是企业的后盾。
“土壤”足够肥沃,经营主体才能深入扎根,不断向上生长。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坚持问需于企、问效于企,着力常态化、精准化惠企纾困,通过定期召开恳谈会、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摸情况、找问题、听建议,深入了解政策落实中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同时,牢固树立“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的服务意识,立足职能职责,充分运用各级惠企政策,积极主动回应和解决企业诉求,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深入开展政策宣传、解读工作,对标对表逐项梳理惠企政策,制定个性化方案,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准确了解、精准用足各项政策,让企业充分享受到市场监管领域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
吴会清表示,经营主体增势成绩鼓舞人心,各种挑战仍需有效应对。市市场监管局将充分发挥贴近市场主体、贴近企业优势,立足市场监管职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厚植发展沃土,确保经营主体“质”“量”双升,为全市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