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共入库科技型企业68户,储备高新技术企业苗企15户,完成认定雏鹰瞪羚企业8户,完成全年任务的66.7%。组织大连理工大学、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等高校院所专家70余人(次),走访企业100余家,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200余项;组织申报省科技进步奖项目22项,推荐总数为我市历史最高……上半年,谋“新”提“质”成为我市企业发展的关键词。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今年以来,我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力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以创新之“脉”,壮产业之“骨”,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在铁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里,藏着一家国家级纺织行业专精特新企业——辽宁博联过滤有限公司。该公司依靠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突破一批制约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向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发起进军。目前,辽宁博联拥有16项国家专利技术产品,部分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良好的创新生态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了优良土壤。我市不断厚植创新生态,持续强化政策支持,积极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辽宁博联过滤有限公司研发经理毕蕾介绍,近年来,在铁岭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部门的牵线搭桥下,辽宁博联与大连工业大学强强联手,合作研发了新型纺织原料、纱线、织物等多个产品。今年,公司再次与大连工业大学展开合作,联合启动制氢用隔膜研发项目,包括二代隔膜升级、三代复合隔膜国产化。作为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此项目预计获得自主知识产权8项,实现年新增产值5000万元。
以产学研“转化直通车”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去年年底,在铁岭市县科技部门的撮合下,辽宁天宇胶业有限公司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并建立联合实验室,重点开发丙烯酸酯结构胶、高性能环氧结构胶、低温焊装胶、低温涂装胶等高性能产品,努力攻关“卡脖子”技术,研发一系列填补国内汽车密封胶行业空白的创新产品,加速推进企业做大做强。
今年,在市科技局的推动下,贵鑫环保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战略金属资源绿色循环利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建“辽宁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联合研究中心”,构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开放共享协同攻关新模式,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项目申报等合作。项目建成后,公司可提高产值3亿元,增加效益4000万元。
一家家科技型创新企业的“诞生记”“成长史”,足以可见一座城市构建创新生态体系的勇气和底气。
今年,我市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上持续发力,积极开展“校(所)企双百行活动”,引导省内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服务企业,通过深入县(市)区企业进行政策辅导和广泛宣传,上半年共征集派驻企业29户,派驻科技专员36人。积极推进市政府与中科院沈阳分院、 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院所合作,上半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6亿元,同比增长5.6%,真正让“科技之花”结出产业硕果。
聚焦“产学研”深度合作,我市成立科技成果对接工作组,带领3家重点科技企业,赴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开展深入交流和成果对接。充分借助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的科研力量和人才资源优势,通过成果对接洽谈寻找与我市产业和企业发展实际的契合点,推动意向合作向深度协作转变,打造“政、产、学、研、用”合作升级版,实现我市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做强创新引擎,做大创新主体,做优创新生态,让科技创新的“潜能”不断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势能”,我市持续蓄力并取得累累硕果。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注册科技型中小企业380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70家,雏鹰、瞪羚企业100家。一颗颗创新的“种子”接续在我市生根发芽,并催生出创新主体不断壮大的“一树繁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