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7月国家“双减”《意见》下发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双减”工作的意见要求,将“双减”工作纳入全市“千名干部百项攻坚”项目和党史学习教育“为群众办实事”项目,市人大、市政协也将“双减”工作列入视察内容。
两年来,市教育局坚持对标对表,严格落实《意见》要求,把“双减”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要民生工程和重点教育工作来抓。全面落实从严审批机构、规范培训服务行为,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等一系列“双减”举措,积极推动“双减”政策落地见效
今年8月10日,省“双减”工作督查组来到我市,就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的“双减”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督查组分赴市实验学校富力分校、开原市第三中学和民主小学等校,详细查看了相关校落实国家、省“双减”工作要求、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校在作业管理质量提高、课后服务内容提质优化等情况。另对非学科类培训机构预收费、违规培训和恶意涨价、人员聘用、合同文本使用监管、教育培训违规广告、安全设施配备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督查。
省“双减”工作督查组到开原市督导检查“双减”工作。
省“双减”督查组对我市学校托管服务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赞许,认为铁岭的“双减”工作有思路、有特色、有力度、有成效。并希望铁岭能够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持续深入推动暑期“双减”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持续巩固学科类培训治理成果,加强非学科类培训监管,努力营造持久良好的学习风气。
“督查活动既是对我市‘双减’工作的一次检查指导,同时也促使我们总结反思‘双减’两年所取得的工作经验和不足。”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卓见在受访中回顾,自2021年国家“双减”《意见》下发后,我市迅速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和主管副市长为组长的铁岭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15个市直部门为成员单位,截至目前,已召开55次专题会议,统筹推进全市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及培训指导价等“双减”重点工作。市教育局牵头协调各方抓总,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采取有力措施破解工作难题,扎实推进“双减”政策落地落实落细。
市教育部门制定了《铁岭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实施方案》《铁岭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实施意见》《铁岭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指导意见》《铁岭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方案》《关于开展寒假期间校外培训机构违规办学、线上学科类违规培训和在职教师有偿补课专项整治行动的通告》《铁岭市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治理“回头看”工作方案》《铁岭市师德建设年活动方案》《关于禁止开展违规学科类培训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通知,各县(市)区也积极落实属地责任,因地制宜、真抓实干,结合实际出台了配套措施。
目前,全市已建立起“加减乘除”工作体系,即“加”服务,做优有效教育供给;“减”重负,校内校外同向发力;“乘”效益,部门联动形成合力;“除”风险,确保“双减”平稳有序,强化工作责任,细化工作目标,紧盯重点区域,划片分区管理。全市组建6个市级督查组、8个县区级督查组,按照“全面覆盖、问题导向、持续深入、压实责任”的总体要求,对全市“双减”工作实行包保监督、实地督查,以“钉钉子”的精神落实“双减”工作各项要求。
校内减负提质齐头并进,“市实验学校改革作业形式,将书面作业同探究式作业、实践类作业、阅读类作业、听说类作业、小组合作类作业相结合。重视作业的实践性、综合性。作业管理方式为‘三增三提’。即: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增强‘灵活性’,调动学生;增进‘拓展性’,启发学生。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提高能力。各班级根据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开展了特色作业活动,实现了学生作业个性化、多样化,让学生对作业有所期待,充满兴趣,完成质量高。”
市实验学校校长郭蕾对记者说,学校为了切实解决课后家长无时间接送学生、无人看管学生、无力辅导学生等实际困难,学校积极开展并做好课后服务工作。学科教师开学初做好服务计划,上报服务年级、服务内容。老师们每天精心备课、耐心辅导答疑,真正解决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家长的压力。
两年来,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校内“三提高”,通过实施强课提质行动,打造高效课堂,作业管理水平有了新提升。相关学校建立完善了作业管理机制,成立作业管理专班,明确各级作业管理责任人。实行作业公示制度,通过多种方式公布作业管理举报电话,接受全社会监督。教育部“双减”平台统计显示,我市义务教育学校学生作业时间、作业总量达标率均为100%。各县(市)区教育局严格执行作业管理“十要求”,发放《学生倡议书》《家长承诺书》,签订《教师责任状》。银州区育华小学代表全市接受辽宁省作业管理的检测工作,得到检查组肯定好评。
同时,课后“5+2”,即每周5天,每天2小时托管服务,做到全覆盖。向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根据成本补偿和非营利原则,确定课后服务收费标准,小学阶段每生每月不得超过150元,初中阶段不得超过200元。规范学校课后服务收费行为,出台了课后服务费用收支管理办法。同时,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开展课后服务。支持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展假期学生托管服务。2023年寒假,我市26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149所开展了假期托管服务,暑假有74所学校开展了假期托管服务。全市涌现出铁岭市实验学校、铁岭县凡河小学、开原民主教育集团里仁学校、银州区银冈小学等一批课后服务工作优秀典型。省政府原副省长王明玉两次到我市调研“双减”工作,对我市开展的课后服务和托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统筹教学计划,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式,聚焦教学质量,全市开展研训活动385场,参训教师近2万人次;评定基础教育精品课385节,其中24节被评为辽宁省基础教育精品课,教育教学水平实现新提高。我市“五育”融合背景下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发展区域推进工作经验得到省教育专家的高度肯定。铁岭县蔡牛镇中心小学“聚焦劳动,创建乡村教育新样态”劳动教育案例在全国劳动教育研讨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受到广泛认可。
由市教育局牵头,市本级成立6个督查组,县(市)区成立8个督查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明察暗访,坚持日巡查、周调度、月通报,全面排查校外培训场所,规范培训行为。
累计开展校外培训专项治理164次,检查校外培训机构、自习室、托管班63782家次,清理违规广告417处,查处违规办学机构105家,关停黑机构232家,累计为1021名学生家长退费206.2万元。查处在职教师违规有偿补课29起41人,依据《关于对在职教师“乱补课、乱收费、乱征订”及违反职业道德行为的处理办法(修订)》文件要求,根据情节分别给予警告、降低专业技术职务等级、调离原工作岗位、撤销班主任职务或者是行政职务等处分。
在今年校外培训机构稽核工作中我市排在全省前列,增强执法力量,各县(市)区不断加大检查力度,增强执法力量。各县(市)区不断加大检查力度,增强执法力量,充分发挥民办教育行业协会、社会监督员作用,对校外培训机构实行网格化监管。制定了《开展联合执法专项治理校外培训机构行动工作方案》《关于聘请社会监督员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监管工作的实施方案》。调兵山市率先成立教育综合执法队,特批人员编制15个,通过自愿申报、组织选拔、执法考试等程序,从教育局机关、教育服务中心、教师进修学校三个单位选拔执法队员15名,成为落实“双减”政策“一号工程”的“排头兵”,取得了良好成效,在省教育厅召开的基础教育重点工作推进会议上,我市介绍了这一经验。目前我市已组建完成市直、调兵山、银州区三个教育综合执法队,其他县(市)区执法队正在建设中,全部组建完成后全市将形成9个执法队,成员达到90人。
去年10月,市教育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正式挂牌运行,重点对全市校外培训机构人员、教材、收费、安全进行全面规范,对“隐形变异”等违规培训行为,加大了查处力度。实施标准化建设。制定《关于开展全市校外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评比的实施方案》,提出校外培训机构标准化建设标准,从公示上墙、安防建设、消防建设、财务管理、预收费、监控设置、培训合同、培训材料等8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目前已评比出市级校外培训机构标准化示范点4个,积极发挥标准化校外培训机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社会监督。全市共聘请校外培训社会监督员744名,由教育部门颁发聘任书,建立了监督员微信工作群和工作台账。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工作中,我市是全省第2个清零的市,在全省“双减”工作推进会上作了经验汇报。在预收费监管工作中,市政府组织市教育局、人民银行、银保监局等部门,专题研究、集思广益、制定措施、密切配合。
2023年以来,市教育局对全市校外培训机构开展资金监管拉网式排查,跟进式指导,目前全市340家校外培训机构
资金监管支付开通率100%,预收费监管全面实行。
去年7月,教育部指导组到铁岭检查指导,对我市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今年5月,教育部校外培训监管指导组对我省14个市“双减”工作情况逐一开展明察暗访,在对我市检查过程中不打招呼提前暗访了部分机构,还随机抽取两个县区部分校外培训机构和学校。教育部指导组认为铁岭“双减”工作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工作扎实、效果突出。特别是以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主体,以强化学校课后服务和规范校外培训监管为两翼的“双减”做法值得推广,调兵山市单独划拨15人编制组建教育行政执法队的经验做法值得全国各地学习。我市围绕“双减”工作构建的“加减乘除”制度体系的经验做法在央广网、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